我就是一名钳工
工作中的王靖一丝不苟本报记者马昭实习生张宏涛摄
从一线“钻”到高级钳工、身残志坚用音符播撒爱和希望、挑战残障勇攀国医高峰、26年磨砺出的平民专家……他们坚守一线,凭“勤、钻、新”成为行业专家。为大力宣传我省专业技术人才及具有工匠精神的各行业人才,即日起,三秦都市报与 陕西 省人社厅联合推出《三秦专家》系列报道,集中展示行业中的专业技术典型。
“让傻大笨粗的工件,经我们的手,变得有灵性、有温度。”在这种信念的引领下,25年来,王靖凭车、钳、焊等多项技术,做出“有灵性”的加工件;25年来,近20项“有温度”的技改创新项目创造效益100余万元。首席技师等多项荣誉加身,但他说:“我就是一名钳工。”
技术过硬一年就外出“交模”
走进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工模具公司车间,记者看到一个戴着防护具的男子半蹲在地上,双手拿着角磨机在打磨工件。火花四溅后,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抬起头说:靖,干钳工的。”河技校毕业,进了当时的黄河厂。到一线技术,独立到江西“交模”。模”就是要把加工好的模具,送到加工厂家与机器完全匹配。“外出‘交模’的前提是技术好。”王靖说,因为“交模”时会碰到各种问题得现场处理。第一次“交模”遇到车、铣等,只能等厂家安排,一等就是一天。
“太误事了,这得自己学。”一回单位,王靖就“啃”起了《模具设计》等专业书。自学车、铣、磨等加工技术,取得电气焊、叉车、行吊等证书。“技术在手,遇到问题就直接上手干。”
技术创新近20项创造效益100余万元
“干技术活,就得勤钻研。”一次公司接到加工汽车油底壳模具的活,问题来了。面对业内公认的复杂类型,王靖开始“钻”技术,攻难关,一次不行,就再上,先后实验3个月,最终为江铃集团该车型关键零部件贴上了“中国制造”。2007年,为航天加工零部件时,由于成型材料薄、硬、延展性差,为规避压制过程中产生开裂、皱褶问题,王靖拼起“牛劲”,最终独创了“紧密排点、逐点修研法”,如期保质交付。
“一线工人,要吃苦耐劳。”去年国庆前夕,公司承接了江铃汽车“顶盖横梁安装支架”的紧急生产任务。2个月内完成4万件”,难度可想而知。时间就是信誉。王靖自告奋勇组成“供件突击队”,一个多月连轴转,42天4万多件如期交付。仅此项节约生产成本33.8万元。
立足一线,技术先行,创新不断。25年来,王靖先后主持近20项技改创新项目,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价值超过100余万元。
3年带出20个高级钳工
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创新能力,王靖开始“传、帮、带”。为了突破能干不会说的“闷葫芦”短板,王靖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出“一动”、“二想”、“三勤”的授徒法。3年,带出20个高级钳工,其中,4人已经独立“交模”。工友说:“有王靖这个万能技术顾问,外出‘交模’踏实。”
25年来,王靖先后被授予“陕西省技术能手”、“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西安市职业技能带头人”等荣誉;2013年被授予“陕西省第三届十大杰出工人”光荣称号,并带队参加陕西省国资委举办的技能大赛荣获钳工组团体金奖;同年被陕西省模具协会聘为专家组成员;2014年,被陕西省评为首席技师,享受陕西省政府特殊津贴。
本报记者郑伊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