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代表共话美丽中国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陕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的灵气正在全省汇聚涌动,渭河变清了,湿地湖泊增多了,三秦大地更绿了,自然环境更美了。如何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是我省代表关注的焦点话题。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等成为大家的共识。
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推进绿色发展,说到底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铜川市在转型发展中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铜川市委书记郭大为代表说,“转型才能发展,发展必须转型。”他表示,随着资源的枯竭, 治污降霾 和环境标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转型发展这条道路非走不可。近年来,铜川转型发展的核心是产业转型,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铜川走出了一条依托传统工业、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绿色循环发展的道路。
“煤炭、水泥产业粗放发展中的‘先污染、后治理’,对铜川的教训是深刻的。”郭大为说,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典型示范项目,控制煤炭、水泥产能等,大美铜川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铜川生态环境的改善,就是铜川转型发展的见证。如今,好空气和蓝天已经成为常态,好环境引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繁衍生息。铜川从“黑色煤城”变成了“绿色朱鹮之城”,宜居水平也连续5年排在全省前三。
郭大为表示,铜川将学习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按照“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定位,加快转型发展步伐,让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曾经生态脆弱的榆林,经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了“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绿色成为了主色调。
近年来,榆林市始终坚持“南治土、北治沙”战略,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3%,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对于滥砍滥伐、破坏植被的切肤之痛,更加坚定了我们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坚定绿色发展的决心。”榆林市委书记戴征社代表说。
戴征社介绍,当前,榆林市围绕“大漠森林城、宜居生态市”的创森目标,坚持把“生态立市”作为战略任务来抓,系统规划市域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定位生态主体功能,着力打造“三带三区”,形成与资源环境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新局面。同时,重点开展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实施“十大林业工程”,围绕建设“五个百万亩基地”,打造全国面积最大的樟子松人工造林基地、世界面积最大的沙地柏造林基地,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治理。到2020年,榆林的林木保存面积要达到2400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6%,林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在生态系统保护中谋发展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今年二季度,省委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安康市反馈督察情况时指出,安康坚持生态立市、环保优先,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打造美丽安康,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近两年,安康包装饮用水产业呈井喷式增长,今年上半年增长达到39.5%。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标志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占GDP比重达6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安康得到了生动实践。”谈及绿色发展,安康市委书记郭青代表如数家珍,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安康发展的最大本钱,安康把环境容量、资源利用、节约集约作为企业引进和项目建设的先决条件,实施“一年栽五年的树、一代人造三代人的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汉江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标准。2016年和今年前三季度,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一直位居全省第一。
“安康将以生态布局为统筹,聚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为发展优势。”郭青介绍,安康将不断创新区域生态功能管理机制、创新发展“飞地经济”,实行“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空间利用效率落到实处,把生态文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把美丽和富裕联结起来,加快补齐脱贫攻坚工作短板。 (记者:;赵波 任虎鹏 周明)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