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 长抓不懈 陕西妇女手工艺品结硕果
随着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品展示展销活动连续六届亮相农高会,妇女手工艺品的超高人气也带旺了农高会C馆客流,展厅前参观的人群摩肩接踵、经久不息。赵正永、娄勤俭等省上领导亲临观展、指导,省旅游局、省文化厅、省农业厅等部门联合主办、鼎力支持,陕西新闻联播持续报道展示展销活动开幕式、手工艺女艺人及获奖选手、成果展示,陕西日报、西北信息报等媒体连篇报道……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品吸引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梅香苦寒中。为了推进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品发展,近年来,各级妇联组织通过办大赛、搞展览、建网站、促交流、拓市场,大力推进手工艺品组织化、市场化、规模化。全省培训妇女手工艺骨干数万人,建立手工艺品专业村近200个、专业合作社(协会)600多个,建成省级手工艺品生产基地29个,城乡从业妇女15万人,年增收超过12亿元,年人均收入800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为妇女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目前,妇女手工艺品已成为我省妇女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主要做法是:
一、抓协调、聚合力,注重顶层设计
注重源头参与,积极整合资源,努力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省妇联从营造政策环境、资金扶持、项目带动入手,主动作为,推动妇女手工艺品实现了“四个纳入”(即:纳入各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总体规划,纳入妇女创业就业培训规划,纳入妇女小额贷款政策支持范围,纳入全省1800万妇女儿童民生项目专项扶持)、“三个优先”(即:对开展妇女手工艺品培训的,优先享受技能培训补贴;对从事手工艺生产经营的妇女优先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对妇女手工艺品生产示范基地优先给予民生项目支持)。联合省人社厅共同调研妇女手工编织促进妇女就业工作情况,并争取政府扶持。积极引导各地制定政策,出台优惠条件,咸阳、千阳、武功、旬邑等市县政府分别制定了妇女手工艺品产业发展规划,拨付专项资金,支持妇女手工艺发展。其中旬邑县政府每年划拨妇联50万元妇女手工艺专项扶持资金。
二、搭平台、展风采,提升影响力
一是搭建会展经济平台。 在重大节庆、非遗保护、旅游文化活动期间,录播手工艺宣传片、组织妇女手工艺品展,想方设法推广陕西女红文化。仅省妇联累计争取展位90多个,组织23000多件手工艺品展示展销。累计吸引观众40多万人次,境内外专题报道100余篇。多次蝉联农高会“最佳展示奖”、“最佳组织奖”、“最佳成交奖”,受到刘延东、赵正永等领导高度肯定。 二是搭建技能竞赛平台。 2009年以来,省上连续举办六届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品技能大赛,表彰陕西省妇女手工艺能手700余人,手工艺生产质量明显提升、妇女参与热情普遍高涨、手工艺品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三是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推动成立了省、市级妇女手工艺品协会5个,多次召开全省妇女手工艺发展座谈会,连续组织妇女手工艺合作社领办人、业务骨干赴甘肃、天津等地考察学习,了解行业动态、对接市场信息,畅通了手工艺从业妇女的信息渠道,拓宽了合作领域。有妇女感慨地说:“走出家门参观学习,帮我打开了经营思路、产品销路和致富门路”。
三、育龙头、强示范,发挥引领作用
积极推进手工艺生产组织化,大力扶持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有效打开销路,增加了群众收入。 一是项目推动,实施妇女手工艺合作社发展专项扶持计划。 省妇联累计投入600多万元项目资金帮助29个妇女手工艺合作社改善经营思路、加强产品开发、做实技术培训。在项目强力扶持下,合作社实现了“三个20%”增长目标,社员人户、社员平均收入、会员比非会员收入比上年平均提高20%以上,有效提升了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其中,千阳县鑫兴手工艺品合作社和武功馨绣手工艺品合作社荣获陕西省百强合作社称号。 二是示范带动,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能人+农户”等模式。 为了改变我省手工艺品长期依靠家庭作坊生产和能人单打独斗闯天下的局面,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省妇联积极引导扶持手工艺传承人、技术骨干、县乡妇联干部、女大学生牵头成立合作社。与新中友协、省农业厅等联合开展合作社领办人能力建设培训,多次组织合作社骨干参观学习,妇女群众合作经营、规模发展的意识和办社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武功县、旬邑县、高陵县、临渭区石桥镇等妇联干部牵头成立的合作社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妇联组织和妇女干部成为群众致富的助推手和主心骨。
四、抓服务、促发展,推动市场化
一是抓优惠政策落实。 结合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落实,为妇女手工艺骨干优先提供资金支持,一大批手工艺品合作社从中受惠。宝鸡市千阳县鑫兴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林转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她申请小额担保贷款8万元注册,现已发展会员216人,辐射带动周边10多个乡镇5000余人从业,年销售96万件,收入240多万元。 二是抓专家队伍建设。 建立了由省工艺美术协会、省旅游局、省商务局、省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等有关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为合作社生产经营把脉、献计,减少了盲目生产,丰富了产品种类,降低了经营风险,拓宽了市场销路。 三是抓人才培养。 举办省级妇女合作组织领办人和手工艺品骨干专题培训班6期,600余人取得经纪人资格认证。举办各类手工艺培训班260期,培训妇女3.6万余名,获国际国内金奖的妇女手工艺大师50多人和非遗女传承人30多人,培养了一大批手工艺生产、经营人才。四是抓网站建设。建设三秦女红手工艺商务平台,推动妇女手工艺品网上宣传和交易,努力实现妇女手工小产品与大市场的对接。
五、树品牌、扩影响,提高竞争力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工作思路,立足三秦文化和地方特色挖掘开发妇女手工艺品资源,打造特色品牌。 一是做精做专传统手工艺品牌。 结合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打造手工艺品特色、亮点,推进产品种类差异化发展。关中地区以刺绣、手织布、泥塑、皮影为主,形成了武功馨绣、苏绘、凤翔泥塑、华县皮影、粮食画等一系列原产地标志性的手工艺产品;陕北地区以剪纸、布贴画、麻绣为主,结合黄土高原文化、红色文化创作出的手工艺品享誉国际;陕南地区重点发展藤编、苗绣等特色鲜明的天然绿色产品,“汉中巧娘”品牌逐渐叫响。目前,全省已形成刺绣、布艺、剪纸、编织、泥塑等十大类两千多个品种的妇女手工艺产品,远销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是传承开发特色民间手工艺品牌。 为保护开发陕西本土特色的传统秦绣,省妇联立即支持传承人乔凤娥17万元,指导成立凤娥手工艺合作社,传承技艺,开发产品。目前带动103名妇女从事秦绣生产,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创出了特色品牌。延安市通过挖掘民俗民风,打造以陕北民间手工艺品为主的“抓髻娃娃”品牌,形成了床旗、桌旗、剪纸、挂饰等系列产品。 三是创新探索手工艺品营销模式。 以非遗传承人为主,通过“公司+能人”模式探索开发系列化手工产品。例如:延安市妇联与非遗传承人、文化公司合作,在延安窑苑假日酒店打造妇女手工品特色样板间。通过别出心裁的体验式销售,缩短了消费者对手工艺品的认知认购环节,用直观体验打开了目标消费市场,不仅有利于手工艺品宣传推广,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还打造了特色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