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关爱你?城市里的留守宝宝

26.05.2016  14:47

由于父母都要上班,城市中大部分三岁以下的小孩都由爷爷奶奶带大 (记者 雷伟东 摄)

六一儿童节将至,不少父母正在认真地为孩子准备礼物。然而,近期我省的一项调查显示: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率在下降;在0-3岁的成长关键期,真正能够给孩子有效陪伴的家长人数并不多。一些缺少父母高质量陪伴的孩子,则被称为城市里的“留守宝宝”……

■记者 张潇 实习生 勾达书 吴愿晶

“说实在的,不是我不想给孩子喂奶。产假结束上班后,我专门买了‘背奶设备’(保存母乳的物品),谁知道才过了一个星期,奶水就没有了。”新手妈妈徐璐奇有些郁闷,尽管孩子还不到6个月大,但已经需要完全食用婴儿配方奶粉了,“我本来计划当‘背奶’一族到孩子一岁呢,好无奈!而且现在加班多,估计以后能陪她的时间很有限。”

工作压力大

不少孩子早早断奶

徐璐奇的状况契合了这样的现实:省统计局近日发布报告称,我省2015年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率分别为70.91%和87.82%,但0-6个月婴儿母乳和纯母乳喂养率连年下滑——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由2010年的77.19%下降到2015年的70.91%,0-6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由2010年的92.33%下降到2015年的87.82%。

“没办法啊!我孩子第一口奶是奶粉,他3个月之前就一直习惯奶瓶。我只好用吸奶器给他吸到奶瓶,这样我的奶水到5个月左右就很少了。”李春夏是一名护士,她的孩子自出生开始就没有达到全母乳,6个月的时候就断了母乳,“我也知道母乳好处多,宝宝6个月之前的免疫系统很不完善,免疫力主要来自食物。母亲的乳汁里含有数量合适的脂肪、蛋白质、水、糖和免疫成分,可是宝宝不接受。”家住北门的刘欣欣,由于孩子出生后自己身体不好,一直需要打针吃药,孩子没有喝一次母乳。

在接受记者调查的19位年轻妈妈中,有6位孩子的断奶时间在一岁以后,9位的断奶时间在6个月以后,4位没有达到至少母乳到6个月的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门都建议喂养到两周岁。宝宝断奶太早,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作压力”或“身体问题”。“压力真的会导致很快就没有母乳的。”31岁的王若杨是一名网站编辑,休完产假后又开始了“昼伏夜出”的晚班工作。她说:“休完产假正赶上单位一个大型任务,加上黑白颠倒,我坚持了两个星期就没有母乳了。调岗位不太可能,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只好委屈宝宝了。”由全母乳忽然“切换”到奶粉模式的宝宝,还存在着难以适应的问题,王若杨的宝宝甜豆就经历了约一个星期的调适期,“就是大哭不吃奶,一个星期瘦了两斤,我也跟着瘦了5斤。唉,想想孩子不到半岁就被迫断奶,真是感到十分无奈。”

母乳喂养两岁

遭遇重重阻力

而新手妈妈陈小蕊,则遭遇了观念冲突。陈小蕊的儿子今年5个月,为了方便给孩子喂奶,她打算在单位附近租房子。除了在单位“背奶”以外,中午可以给孩子喂一次奶,她说:“所有的育儿书都说母乳的好处,我打算按照人家的建议让孩子自然离乳,计划喂到2岁。”

然而,小陈的计划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婆婆坚持认为,一岁以后的奶水完全没有营养,一定要坚决断奶。记者在小区里遇到带着孩子的两人时,婆婆张凤霞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洋奶粉营养很好的,孩子吃了长得好。”近几年牛津儿科学报上的数据显示,母乳脂肪在第二年的含量增加,母乳能够提供宝宝足够的能量、保证宝宝的生长发育。第二年的母乳,每500毫升可以提供宝宝每日所需能量31%、蛋白质38%、维生素A35%、维生素C95%,是宝宝非常好的营养来源。从宝宝出生到两三岁,母乳营养价值并未下降而是有所上升。

已经育有两个孩子的奶爸李江东,儿子4岁、女儿一岁。他开玩笑说:“我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排除万难,让孩子吃母乳到两岁。”由于熟读科学育儿书,李江东戏称这是个“系统计划”,他说:“坚持两年,妻子压力最大,做奶爸就要不断鼓励她,同时要在饮食上做好准备。其实,父母辈一直都不是很支持,我谈了好几次话,他们至少不反对了。”他的妻子朱萱说:“背奶有时要去卫生间用吸奶器,公共场合哺乳室少,其他人不理解,这些都很不容易。但是,孩子确实身体比其他孩子好一些,很少生病,我就坚持下来了。”

无暇陪伴

造就城市“留守宝宝”

5月22日,记者随机走进了南郊的3个小区,孩子们玩耍的小操场上,几乎全都是带着三岁以下孩子的老人。

“每次出差回来,我都会花几乎所有的时间和孩子玩,但还是很愧疚,因为算起来每年陪她的时间加起来也就一个月。”做销售工作的胡美意,女儿嘟嘟两岁半了,已经上了幼儿园的小小班,在这之前都是孩子的奶奶带着。胡美意的老公基本上每天加班到晚上9点,而她每个月都要出差,每次至少一星期,这样的生活对孩子影响比较大。她举例说:“有一次我们都出差了,结果孩子发烧到40℃,她奶奶吓得直哭,还是邻居帮忙送到了医院。”因为陪孩子的时间太少,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使劲给孩子买各种玩具来弥补。她说:“说实话,有时我感觉孩子和留守儿童差不多,父母不在身边,老人带孩子观念陈旧我们也不忍苛责。可是我也刚刚升职,放弃又不可能。有时候,对着育儿书光叹气。”

像胡美意这样无暇陪伴孩子成长的年轻父母很多。张雪丽夫妻都在银行工作,工作非常繁忙,为了保证晚上好好休息,选择了做“周末父母”。从儿子图图5个月开始,他们就平时把孩子放在东郊的奶奶家,周末接回来全天陪伴。尽管都在同一个城市,但张雪丽还是觉得问题不少,她说:“孩子2岁了,比起同龄人明显胆小许多,原因我也很清楚,就是我婆婆怕娃出门有危险,很少带他出去玩,而且因为没有长时间陪伴,孩子一着急就要找奶奶,虽说每周待两天,但很多时候第二天孩子就吵着要走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11对家长中,有5对父母可以保证每天陪孩子2个小时以上,3对能保证每周两天,还有3对夫妻陪伴时间很难保障。其中,每天陪孩子时间较长的家长多是妈妈。一位全职妈妈罗亚娟表示:“孩子的成长其实父母都要陪伴,可是很多父亲回到家手机不离身,和孩子在一起也心不在焉,陪伴质量并不好。”这个观点得到了不少受访者的认同。张林英是一名刚刚退休的护士,她正在帮女儿全天候照顾孩子,她说:“小两口都一个毛病,回到家一人拿一个手机玩,叫吃饭都要好几次。有时是工作,有时就是玩。有一次玩手机,孩子摔下沙发了才发现。我说了好多次,作用反正不大。”

高质量陪伴

是一件必需品

“我是在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调整了工作岗位,因为我发现孩子非常胆小怕生。”葛刚在南郊某研究所工作,女儿欣欣4岁了,他说:“孩子2岁以前主要是我母亲带,我当时的岗位需要常年出差,妻子也很忙。孩子2岁时,一次带她去公园玩,发现她特别胆小、害羞,很多同年龄的孩子乐意参与的游戏她都表示拒绝,这让我特别担心。”恰好有一个机会,让葛刚调到了相对轻松的职位,于是他花费了很多精力来带孩子玩。他说:“我经常挑一些鼓励孩子的绘本跟她讲,爬山、逛公园,多多带她去户外场所。”这样做的效果很明显,欣欣上幼儿园时适应得比较快,而且性格大方了很多。这位爸爸感叹说:“幼儿认知世界的来源就是父母,也特别爱模仿。良好的亲子陪伴,应该是最好的教育。”

“忙碌,是社会的常态;但是对于婴幼儿,高质量的陪伴是一件必需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宁说,婴幼儿期第一情感需求是感受安全和信任;如果婴幼儿时期缺乏亲情的无限关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难能自信地独立探索,而且每次遇到陌生的情景,孩子适应起来非常困难。亲子关系的缺失,会让孩子长大后也缺乏安全感,与父母的关系很难非常亲近。“这就是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最令人惋惜的心理状态。”

“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需求。”儿童心理专家刘建鸿说:“不少大孩子的家长觉得和孩子关系很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亲子关系缺失,孩子不信任你,觉得你不理解他,当然不听你的。”他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进亲子关系:首先,鼓励亲子间的肢体接触。如拥抱、和孩子做游戏等。其次,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愿意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等,都是很好的办法。怎样测试亲子关系呢?刘老师建议问自己两个问题:“你知道孩子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同学分别是谁吗?你知道他最喜欢的图书是哪一本吗?”“你知道他最近遇到什么,让他难过、感到受伤的事情吗?”如果都回答不出来,一定要考虑想办法改善。

刘宁说:“不管怎样,希望家长们能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给孩子尽可能多的高质量陪伴。事实上,你的陪伴质量越高,孩子将来更独立、更自信,这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