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送礼焦虑症”渐愈 最珍贵的礼物是尊重

10.09.2015  12:14

导读: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讲求尊师重道、尊师以礼,从张良拾履到程门立雪,从鲁迅敬师到华罗庚不 忘恩师,尊重师长的典故广为流传。然时境俱迁,社会尊师风气得以延续发扬,尊师“礼数”更有增无减。烟酒、奢侈品、消费卡等“礼数”盛行,师生关系一度濒 临夺伦不谐。近两年来,随着八项规定等国家一些列政策的出台,社会风气逐渐回归清朗,礼品难卖,焦虑不再,如何尊师以礼的话题又重回人文社会的主舞台。2015年9月10日,随记者看看身边这些老师、学生和家长们的中国第31个教师节。

这 样的礼物相信每个老师都不会拒绝,学生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对老师的尊重和一段学习经历的纪念,说明懂得了信任和理解。”从教第三年的青年教师郝立最近收 到了自己学生亲手缝制的玩具公仔。他告诉记者,“第一年教师节简直被家长围了,工作经验也不足,感觉有些骑虎难下,不过这两年好多了,基本没有再出现之前 那种送礼的家长。我觉得从事教学工作时更轻松了。

攀比一度成风 教师节引发“送礼焦虑症

给 孩子老师送礼在前些年曾一度成风。家住西安高新区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女儿现已考上大学,但这些年因为给女儿老师送礼的事伤透了脑筋。李先生说,班上40多 个学生送礼还相互攀比,不能太寒碜。“有个同学给6位任课老师,每人一盒月饼两条高级烟(不抽烟的改为一对好酒),人均近800元。

都 快得焦虑症了,虽然都知道尊重师长不是靠送礼就能表达的,但总是觉得不送点礼心里不踏实,希望老师能对孩子重视一些。”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每到教师节 前就很纠结,“要是不送或者送的太简单了,就怕比不过别的家长,送礼的话又怕老师不收,经常得蹲点想办法把礼送出去。”李先生的焦虑不仅限他一人,其实很 多家长给老师送礼,都是出自攀比心理。记者发现,网络上仅关于教师节送礼攻略的文章就多达数百篇。

虽然学校三令五申禁止收取家长礼品,但很多家长在节前不停地打老师电话或找到家里,一些教师都不得不关掉手机躲几天。”西安市一所知名重点中学的教导主任告诉记者,“这给很多教师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可能影响教学工作。

礼品店、谢师宴问津者少 最珍贵的礼物是理解和尊重

而 在这个教师节前夕,记者打开某购物网站,输入“西安、教师节、礼物”等关键词汇,出现鲜花速递、高档茶叶、月饼、大闸蟹等数百件商铺,价格从十几元到几千 元不等,可谓琳琅满目。而下单购买者却寥寥无几,下单购买最多的是价格不到20元的贺卡。未央区48中门口开礼品店的小王也同时开有网店,她告诉记者,这 两年教师节已不是售货高峰了,生意大不如前两年好。

此外,每年九月份大学入学前的谢师 宴近两年也遭到了冷落。据业内人士介绍,近几年西安升学宴、谢师宴市场一年比一年淡,很多酒店今年干脆放弃了这块市场的推广。记者走访西安市主要干道上的 较大规模的饭店,绝大多数商家在今年都没有推出谢师宴的服务。业内人士分析道,升学宴、谢师宴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扭转社会风气出现了一定的成效。

家住西安市未央区的燕女士说,这两年大家都不送礼了,不仅仅是不给老师送了,各行业送礼的风气都觉得弱了。“学校就这事对家长进行明令告知,孩子的班主任在教师节还专门开了家长会跟我们讲了这个道理,做家长的也就放心了。

在 咸阳市一所小学任教的肖老师有着30年教龄,自中国有教师节起,每一个都令她难忘。她说,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教师节礼物是一名学生的电话问候,这名学生当年 学习成绩不好,在校表现也屡泛红灯,多年后打电话向她忏悔,以求原谅。“一个好老师看重的永远不是精美的礼品,而是对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和理解,绝大多数 老师对攀比送礼的行为都十分抵触。”每年教师节,都会有已经毕业或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来看望他她总是自掏腰包请学生们吃饭,“每当得知自己教过的学生取得 了成就,有出息,就能体会到当老师的幸福。

红包禁令”渗透各行各业 送礼已不是社会主旋律

记 者了解到,近两年,随着党中央八项规定等一系列纪律政策的下达执行,社会风气不断清丽,教师节“送礼风”也明显得到扭转。去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严禁教师 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的通知,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分别对教师收受礼品等行为进行了严格监督和审查。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对教师 公然或暗示索要礼物情况进行曝光,涉事人员也均受到了严厉的处分。

不仅仅是教师节的 “送礼焦虑症”得到了缓解,在社会各行各业,都逐渐回归了风清气正的景象。除教育行业外,国家卫计委在去年5月推出“红包禁令”,要求医患双方签署协议 书,承诺不收和不送红包和贵重礼品。时至今日,中央陆续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厉行节俭的“六项禁 令”,从上到下肃清整个社会风气,让花钱送礼不再成为社会主旋律。(记者 李轲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