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断裂与假嗓子
著名杂文家何满子是黄裳的粉丝,他盛赞后者是当代中国散文领域中的第一支笔。他讽刺说,当代的一些文化散文不过是先立下题目,临时去寻觅材料以炫耀渊博,较之六七十年前黄裳作品的文化底蕴来,也已相形见绌,更不说黄裳中年以后日益炉火纯青之难以企及了。
文化散文的产生,以1992年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出版为标志。在此之后,涌现了一大批以历史文化反思为基本取向的文化散文,形成了文化散文的创作热潮。文化散文多以历史事件与名胜古迹为题材,抒发作者的沧桑之感和对历史因果与人类文明走向的个性化感悟。
公允地说,在当代众多的文化散文中,还是颇有一些佳作的,如余秋雨的《白发苏州》、《一个王朝的背影》,夏坚勇的《东林悲风》等。这些作品融历史悲慨与感性体验于一炉,思绪凝重,气象恢弘,确有“大散文”的格局,也开拓了当代散文艺术的疆域,具有一定的文学史地位,其审美价值不应轻易否定。
当然,确有部分文化散文既无灵性,也无独到史识,只是为了充实作品的文化含量而大量堆砌历史材料,貌似渊博,实则笨拙。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作者的天赋、悟性不足等因素之外,主要是因为文化断裂所造成的后遗症。
所谓文化断裂,是指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百余年来,中国文化传统多次受到冲击,其中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的洗礼,虽然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震荡,但一脉未断,二十世纪中叶之后的“破四旧”、“文革”等运动对旧文化的冲击才是毁灭性的。
在那样的时代出生、成长并接受教育的作家,深受文化断裂的影响,历史文化修养大多比较低下,既不通旧学,也不通文言,就算后来加以弥补,成效毕竟有限,无法和黄裳之类早年就有较好古典文化修养,且长期浸淫旧学的文人相比。
由于文化散文特别考验一个作家的历史文化修养,如果本身并无深厚积淀,只是如何满子所说临时去寻觅材料,就难免会有勉强造作之弊。林贤治称之为“用假嗓子唱歌”,可谓传神。(摘编自澳门日报 作者:龚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