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外的路遥:送给奋斗者的心灵鸡汤

26.11.2014  11:14

    11月17日,是作家路遥去世22周年祭日。路遥这位曾经的“文学圣徒”再一次进入读者的视野,唤起读者的记忆。在今天来看,对路遥《平凡的人生》的评价仍是两极分化。

    我原以为,在一个文学日渐式微的年代,应该不会有多少读者还能记起路遥这位1980年代的作家,但打开豆瓣,却发现很多读者在其作品《平凡的世界》下面留言,讲述小说带给他们的感动,给予他们的力量,并认为这是他们最喜欢的一本小说。

    ”与“”的两极对立

    很久以来,对于路遥小说,一直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专业读者的“”与大众读者的“”形成一种对立的两极。一方面是文学史书写和文学评论家对路遥的漠视。比如,北京大学洪子诚所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根本没有提到路遥的作品;复旦大学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虽然评析了路遥的《人生》,但提到《平凡的世界》却只有一句话,也并没有把路遥当成一个很重要的作家。而这两本当代文学史,是公认的最权威的著作。与此同时,当代文学评论家对路遥的小说,也普遍评价不高,甚至有评论者认为,路遥小说是水平线以下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能获得茅盾文学奖,有政治因素的考量。

    但普通读者对路遥的作品,尤其是《平凡的世界》,却有着持久的热情。直到现在,仍有很多读者认为《平凡的世界》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平凡的世界》到今天都仍然是一本常销不衰的文学经典,我们现在随便走进一家大型书城,在醒目位置一定能看到《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而与《平凡的世界》同时代的大多数文学作品,则已逐渐被读者所淡忘。

    大众读者对路遥作品持久的阅读兴趣由何而来?路遥小说对读者的吸附力是来自文学,还是来自文学之外?

    当我们从文学的角度,用文学经典的标准去衡量路遥的小说,会很容易看到,路遥的小说并没有太多艺术的创造,不要说相比那些公认的文学杰作,即便是相对于他同时代的作家,比如贾平凹、韩少功,路遥的作品在文学艺术上也是粗疏的。路遥小说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基本遵循的模式是,“于连”式的个人奋斗的故事,城乡对立的简单命题,老套的叙事手段,陈旧的语言风格。我们会发现,他的创作非常接近写过《创业史》的柳青,路遥也曾在创作谈中把柳青当做自己的精神“教父”。从路遥的整体创作来看,他沿袭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追求所谓的“史诗性”创作,努力于故事的营造与架构,情节的编织与推进;专心于人物的雕琢与刻画,强调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相较80年代的先锋派作家,或者是寻根派作家,路遥在艺术水准和艺术观念上都没有走在前面。因此,从文学性上而言,路遥算不上一流的小说家。

    送给个人奋斗者的心灵鸡汤

    很明显,路遥小说的吸引力并不是来自于文学之内,我们只能在文学之外来寻找答案。

    如果说路遥小说在1980年代,对大众读者的巨大影响有大众传媒的推动的话(《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被改编为广播剧、电影和电视剧),那么路遥小说对当下读者的吸引力则来自于读者的阅读快感和心理满足。很多读者在谈及路遥小说对自己的影响时,都会谈到小说给予的力量和心灵的慰藉。换句话说,路遥小说具有某种程度的治愈功能,是治愈系小说。路遥小说的这种功能,关键在于他编织了一个个人奋斗的乌托邦幻境。

    路遥小说的故事都是“于连”式的个人奋斗史,高加林、孙少平等都是个人奋斗以实现自我的典型,小说着力于表现他们个人奋斗的艰难历程。比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自尊、自信而自强,青春的梦想和追求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历尽艰辛,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并以他的聪明和勤劳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煤矿工人。当在一次煤矿事故中受重伤后,少平并没有被不幸压垮,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充满信心地迎接新的生活与挑战。

    我们看到,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透露出一种非常乐观的信仰:聪明、勤劳并不断奋斗的人最终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要不屈从于命运,最终命运也会向他露出微笑。小说的情节安排,比如孙少平、孙少安不断得到善人帮助,得到贵人赏识,得到美丽女性的爱情,都是基于这样乐观的生活信仰。路遥营造了一个关于个人奋斗的乌托邦的光明愿景:虽然现实社会存在无数的残酷,但只要你不屈不挠地奋斗,终能获得成功与幸福。

    路遥小说的这种光明愿景,当然会引起有着类似经历和生存状况的读者的强烈共鸣,并从这种愿景中获得继续前行的勇气。尽管现在距离孙少平的时代已过去二三十年,但孙少平在进入城市时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自我实现的艰难与彷徨,仍具有普适性。因此,路遥小说所表现出的孙少平勇敢面对残酷现实的姿态,以及不屈奋斗的精神,能深深打动这些读者。或许,在这些读者的记忆深处,都有一个“孙少平时代”,阅读路遥小说,能唤醒他们沉睡多年的生活记忆。这种乌托邦愿景,会让这些在现实生活中苦苦挣扎的读者,看到希望,从而给自己继续奋斗的勇气并获得温暖和力量。

    因此,读者对路遥小说的持久热情,并不在于路遥的小说艺术,而是在于路遥小说是一碗送给个人奋斗者的心灵鸡汤。

    ●郑焉乾(文学博士,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