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方言建档:怎样保住我们正在消失的文化DNA

18.11.2015  12:20

    从今年4月份起,陕西省开始了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先后在10个设区市、杨凌、韩城、西咸新区,陆续实施以县为单元建立方言数据库。然而方言作为人们交流的工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随着社会群体交往而改变。

    给方言建档,无疑是一种形式的保护,用录音、影像留住祖先的声音,直观并且永恒不变,可让子孙后代随时都能领略本土语言的特色,但在普通话大面积推广的今天,方言建档有哪些现实意义?到底该大力推广普通话还是保护方言?如何保护方言?为此,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正在消失的方言

    方言与普通话不同,它是一种地方性语言,承载着一个地域深厚且独特的文化传统积淀,是一种情感与身份的维系,承载着浓浓的乡情和乡愁。它能让一个人无论离家多远,都会记住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根。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加速,方言正在加速消失,从现实来看,经济越发达,方言消失得越快。

    “农村、县城的年轻人不断地涌入大城市,有经济实力后,都把老人孩子带进城,某些农村有的撤并搬迁、有的废弃,为了尽量的与城市融为一体,方言也自然地慢慢淡化,甚至面临消失。”陕西省民俗专家王智告诉记者,方言的消失,会让我们永久失去一种丰富的文化传统。

    今年是小胡在西安工作的第三年,读大学之前,她一直生活在陕南小县城。“读大学之前,在老家还说的都是方言,上大学之后直到毕业,7年的时间都在西安,周围人说的基本都是普通话,大环境就是这样,慢慢也就不再说方言了。”小胡说,甚至现在普通话说习惯了,听到别人说方言都会觉得怪怪的。

    “年纪稍微大一些的老人,还经常把方言挂在嘴边,而年轻人,基本不知道方言怎么说。”小胡说,“像我们现在的同事、同学,谁还说方言,在学校读书的小孩子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说普通话,有的甚至都听不懂方言。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积淀

    陕西方言背后就承载着三秦地方文化。“比如秦腔、眉户、老腔、陕北民歌、紫阳民歌,各种民俗等。”王智说,这些都以方言为载体得以存在和流传。民间常说“不讲关中话,秦腔咋唱呢”说的就是方言的文化承载功能。

    比如,陕北方言中,常以叠词、叠语的形式来表达亲和之美,如对“”“”“”等,总是称为“口口”“手手”“头头”。民歌中,经常出现“红格艳艳、兰格莹莹、白格生生”的形容词,带有亲切、亲和感。华阴老腔作为地方戏曲,唱腔昂扬豪壮,其押韵字音以方言为基础,用方言演唱,更接近原始和传统。“如果没有这些词,曲艺也没有多少感染力。”民俗专家王智说。

    再比如,关中方言曾经是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甚至在唐朝还可能是标准音。在汉语历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代表性。然而现在的西安话已经变得越来越洋气,体现“老西安味儿”的成分正在逐渐变少。

    其实,这并不代表年轻人没有方言文化饥渴。小胡告诉记者,“微信里大量流传的陕西方言段子,就是娱乐化传播陕西话的一种形式,大家都渴望了解熟悉和认知方言,寻找和扎稳自己的文化之根。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方言的使用范围、频率却越来越小,并有逐渐消逝的趋势,传统方言文化的保护和抢救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陕西省语委办的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自2008年起,我国就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通过纸笔记录、录音、摄像等学术手段对方言进行建档、保存和研究。最近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更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后人的语言文化工程。

    “陕西方言建档与国家语保工程的要求是一致的。”陕西省语委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方言建档的目标是调查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记录保存陕西流传广泛、带有文化色彩的故事、谚语、民俗等,把活态的方言文化,系统性调查出来、保存下来。保存后可在同一个平台上对比、展示。理论上讲,建档完成后,一个地方最古老、地道的东西,后世永远都能看得到、听得着,这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保护方言并不是推广方言

    根据相关数据,到目前为止,全国仍有约4亿人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在方言众多的南方,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在温州苍南,一个县就有5种方言,其中金乡镇就有3种,。

    因此,推广普通话有助于增进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维护国家统一。然而推广普通话,是百姓和社会的共同需求,但它的目标并不是消灭方言,方言也不可能对抗普通话,两者可以互补共荣、和谐相处,社会也应该给方言传播留足空间。

    “保护方言并不是推广方言,它本身与普通话并不矛盾。”陕西省语委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普通话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共同载体,让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语言进行交流,在国家层面来说,语言统一是形势使然,作为个人来说,更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

    比如,政府、教育、新闻、法律、公司、窗口行业等,在工作环境中,都应该使用普通话,但在私人空间完全可以多用方言,戏曲、民歌中也应保持方言韵味。陕西的秦腔中,标准音就是来自泾阳、三原、高陵一带。陕北民歌如果用普通话唱,就失去了她的灵魂。

    “方言保护不是要提倡讲方言,而是要尊重社会历史的自然选择。保护陕西方言,实际上应该是把陕西方言作为一种语言资源保护,是保护语言资源。科学的保护、保存,语言的选择是一个大的趋势,并不是说要代替。”陕西省语委办的工作人员说,就像研究生物多样性一样,要有标本留存,把陕西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存档,留给后人,多年以后,他们要研究语言动态、活态发展时,就可以直接提取语音档案,而不需要像现在这样去推测古代诗经怎么发音了。

    据记者了解,全国许多地方都建立了方言保护数据库,最早在江浙一带、广西、辽宁、福建、山东,现在湖南、四川也都加入了建立方言档案的行列。

    方言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

    方言与区域文化互为表里,保护方言不能脱离文化的传承。给方言建档,包括把流传广泛、带有文化色彩的故事、谚语、民俗、民歌、戏曲等,记录与保存下来,只是机械的保护。如何能够在现代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找到其传播与传承的土壤,让它们渗入人们的血液才是关键。

    陕西省语委办的工作人员说,除了在学术上进行抢救,全国不少地方已开始加大对方言的保护和继承:有的在公交车站实行普通话和方言同时报站;有的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类节目;还有的让方言进入校园,让孩子们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不忘乡音,记住乡情。

    现在在许多影视作品中,都会见到陕西方言的身影,成为一种时尚,如电影《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高兴》、《疯狂的赛车》中的陕西方言,都给观众带来了不少快乐。

    2015年春晚,陕籍相声演员苗阜和王声说到一个“bia”字,引发许多人朋友圈转发。bia”字是陕西方言字,是种有意向的表达。另一句引来热议的“niania风浪太大lia”,让“niania”成为流行语,这个词在宝鸡方言中是表示惊讶。

    “很多文化是包含在方言之中的,很多词义也只有通过方言才能表达出来。”王智说,方言的存在有益于文化多样性的存在,语言也是多种文化的一种载体,方言的一些意思也是普通话所表达不出来的,比如biangbiang面,如果没有方言,这个字词就不存在,百姓编顺口溜说它的写法,还能给你讲故事,biangbiang面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提到陕西都能想到它。关中人吃的“老鸹(wā)sá”,形似乌鸦头,也包含着两个典型的方言词,有很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方言也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实习记者李梦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