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县城供水:这道难题亟待破解
29.10.2014 12:51
本文来源: 水利厅
虽然已经过去了3个月,三原县锦绣东城小区的居民陈师傅仍然对今年夏天的那场水荒记忆犹新。
“家里的自来水停了有一个礼拜,大人小孩每天为吃水问题想尽办法,后来虽然政府通过送水、分时段供水缓解了用水紧张的状况,但是我最担心的是如果明年夏天再来一场大旱,我们还会不会遇上今年这样的水荒。”陈师傅说。
无独有偶,距三原县260多公里,素以青山绿水而闻名的商南县,在今年夏天也陷入了一场供水之殇。由于县城供水水库天旱见底,县城6万居民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无水可吃,无水可用。政府不得不每天斥资20万元,从20公里外拉水来解决群众的吃水问题。
一个夏天,两个县城近20万人遭受了长时间的水荒,作为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重要战略资源的供水问题,在我省的县域发展进程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破的局。
县城水殇:77个县域发展受水制约
陕北富县,在一般人想象中,这里土地贫瘠、水源枯竭。与人们的固有印象恰恰相反,富县东有洛河,西有葫芦河,两河在富县流域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在陕北两市20多个县城中是少有的水资源富集区。但就是这样一个水源丰富的县城,长期以来也面临着供水难题。“县城有两个水源地,日可供水理论上可以达到1万吨,但由于管网老旧、水压不稳等问题,每天只能供水3000吨,而县城实际每天所需水量为6000吨,缺口将近一半。如果遇上用水高峰期,县城中许多居民不得不采取分时段供水甚至停水。县上的一个大项目就因为用水问题解决不了,迟迟不能落地开工,这意味着每天要多出来2万人的用水,怎么解决?”富县自来水公司经理袁晓建说。
袁晓建所说的大项目是延长集团等共同在富县投资的一个能化项目,这个项目如果能在富县落地,将给当地每年增加3到5个亿的财政收入,这对于一个县来说意义重大。“县城目前仅有的几个厂子,已经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用水,要解决这么大一个项目的生活和工业用水问题,县城的供水体系必须得一大笔资金来升级改造,光靠县上的力量肯定不行。”县长李志锋知道这个骨头必须啃,可也知道这个骨头很难啃。
同富县有相似情况的县并不在少数,目前我省84个县城供水人口526万人,供水能力118万m3/d。31个县为地下水,32个县为地表水,21个县双水源供水。14个县严重缺水,63个县一般缺水。部分县(如丹凤、清涧等)在夏季干旱、春节高峰等期间,缺水问题非常严重。34个县无应急备用水源,遇到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或突发事故,停水事故频发。大部分县管网陈旧、设施严重滞后,需水量远大于供水能力,导致了限时供水和断水情况时有发生。
2003年7月佛坪洪灾,全城供水设施荡然无存,城区持续8天没有水,缺水问题突出,车送水人拉水政府找水成了当时首要任务;2007年6月彬县水库水污染,全城停水近两周,群众买水成风,城区一桶水高达30元;2009年春季大旱,镇安、丹凤、清涧等县城春节期间严重缺水,可用水量不足需水量的三分之一,只能分时分区供水,群众意见非常大,省政协、人大提案涉及20多个县的供水问题;2013年7月,全省16个县城供水告急,解决县城供水问题成为省防办主要任务。
这一系列县城供水事件,特别是今年夏天三原、商南两县停水事件以来,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今年8月19日省政府就县城供水问题召开了专项会议,提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县城供水问题日益突出,普遍存在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低、备用水源不足、水质状况较差、配套设施陈旧、管理体制落后、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体制破题:市场化模式解决供水难
据省水利厅和住建厅共同编制的《陕西省城镇供水2020年发展规划》,供水总投资约需100多亿元。仅县城需55亿元,而当前中省每年县城供水投资不足3亿元,国家投入只占总需求的15%,投入严重不足。除西安、榆林、延安三地市可为县城供水配套外,其余市县均没有能力配套,各县建设只能依托中省投资,给多少建多少工程,实际建设和规划相差甚远。市级供水由于投入不足,汉中、渭南、宝鸡、咸阳均先后通过引进国外企业或利用外资来建设,但实践证明把供水这个涉及国计民生的事情完全交给外企或民企,问题层出不穷,水事件频发。
“这些问题存在有主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供水没有市场化、集约化发展,在干旱和自然灾害时,供水的脆弱面突然爆发,停水、断水给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省水务集团供水公司总经理赵杨说。我们可以再来看一组数据,目前,我省13个市供水单位有7个亏损,84个县城供水单位有63个亏损,供水单位实行企业化运行,但人员由政府管理,造成企业想要的专业人才和现有的非专业管理人员比例失衡。还有就是供水单位债务沉重,13个市级供水单位均资不抵债,县级供水负债超5亿元,维系自身经营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对管网的升级改造。而这又造成另一个后果,那就是本就缺乏的水资源还需承载19%到30%的漏失率,也就是由于管网老化所引发的跑冒滴漏。随着近年来兰州、武汉等城市水事件的相继发生,供水已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系统全面规划,提前做好顶层设计,从体制机制方面解决供水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把县城供水市场化,理顺体制机制,破除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投资需求大、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正是陕西水务集团通过借鉴外省成功经验所进行的一项改革。“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国家水安全问题讲话中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两手发力治水管水就是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分清政府该干什么,哪些事情可以依靠市场机制,这些既深化了我们对水资源管理体制的认识,也坚定了我们改革现有体制,走供水市场化道路的信念。”陕西省水务集团执行董事、总经理王瑜说。
这个市场化的试点首先就在富县展开。9月4日,陕西省水务集团与富县政府签订县城供水合作协议。富县将县自来水公司资产、人员交由省水务集团管理,省水务集团利用管理、资金、技术等优势为该县从根本上解决供水问题。通过这种模式,陕西水务集团将分属各县的水务资产盘活进行融资,利用融资资金分期分批逐步解决我省84个县城的供水问题。就在这份协议签订不久,10月10日,陕西省水务集团与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中信银行西安分行、浦发银行西安分行签订县城供水金融合作协议,三家银行将为水务集团提供180亿元融资贷款,用于全省县城供水水源、水厂和管网建设、信息化改造等,以满足县城发展的用水需求,确保水源量足质优。
富县示范:县城供水的“马太效应”
“人员一个不裁,待遇比原来更好,管理更加规范,虽然每个人都按岗定责,比以前有压力了,但我们工作的积极性却高了。”在富县自来水公司已经工作18年的樊小燕高兴地说。
自从富县自来水公司交由省水务集团接管后,大家身份都一样了,同工同酬,原来只有医疗、养老、工伤险,现在集团把失业、生育和住房公积金也给补齐了。“最主要的是水务集团利用资金优势,为我们县上解决了多年的水源地管线复线和第二水源地的建设问题,双水源供水后,我们的日供水能力将达到每天1万吨,是原来的3倍。而且水务集团在管理上启用了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水源地闸阀、净水厂机器运行、水质在线监测以及收费系统都更加科学规范,水质更加放心、服务更加便捷。”袁晓建觉得自己这个自来水经理从来没有现在这么扬眉吐气过。
协议签订后没多久,省水务集团就让停工近两年的富县县城二期供水工程重新开工,同时完善输水管道,进行户表改造,对县城供水管网进行扩容改造,打造信息化的管理和服务平台,更好更科学地管水用水。“与省水务集团的合作,从根本上解决了我们城区供水建设资金短缺和供应能力不足的问题,破解了制约我们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供水瓶颈,全面提升了县城居民的用水质量和安全水平,这种市场化的运营模式给我们县上解决了大难题。”富县县长李志锋也终于不用再担心啃不下这根硬骨头了。
从富县的实践来看,通过水务集团对水源和供水企业的整合以及统一管理,既能打破多头管理格局,又能理顺体制机制,解决产权不清、责任不明问题,又能推动供水市场化转变,便于供水工作从传统的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更主要的是把资产交给了国企,不仅保证了国有资产不流失,而且盘活了国有资产,变资产为资本、变资本为资金,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大大提升了我省县城供水的能力和水平。
据省水务集团负责人介绍,目前,商洛、宝鸡、汉中、安康等市多个区县已经与他们达成合作意向,可以想象,在富县模式的示范效应下,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供水模式,将在不远的将来,为我省84个县城彻底破解用水之殇。
本文来源: 水利厅
29.10.2014 12:51
故
事
省档案馆召开馆藏档案解密与开放审核工作第二次会议
3月1日下午,档案局
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在北京召开
2月25日,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召开,档案局
省档案馆举行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二次交流研讨
2月28日上午,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