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计划五年内建成20余家农业“星创天地”

12.03.2016  13:59
 

    为了加快推动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今年,榆林市将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建设乡村版的众创空间——农业“星创天地”。计划到2020年,全市重点建设20家以上农业“星创天地”,孵化培育创新创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00家以上,聚集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000名以上,培养农业农村科技创业带头人1000名以上。基本形成创业主体大众化、孵化对象多元化、创业服务专业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建设运营市场化的农业众创体系。

    建立科技特派员进村帮扶新机制。榆林市选派到贫困村的科技特派员,将围绕服务对象的科技需求,帮助贫困村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问题或商业模式问题,与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型企业等,同时将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与实施科技扶贫项目捆在一起,建立科技扶贫长效机制。目前,全市已下派科技特派员392名,其中市派149名,县派243名,引进示范推广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

    抓好农业“星创天地”载体建设。榆林市将在试点的基础上,着眼于农业产业培育,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新示范场地、创意创业空间、网络信息平台等软硬件条件,建立“星创天地”培训基地以及相关产业融合与技术集成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搭建“星创天地”文化创意和品牌培育平台及人才支撑平台。

    立足市场需求搞好服务。榆林市将通过开展农业技术集成创新,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和要素,解决农业产业关键技术难题。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规划设计、政策咨询、技术培训、企业注册、融资支持、财务管理辅导、企业管理培训、知识产权法律事务等服务。支持创业主体引进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开展良种引进和培育、产业关键技术示范。定期开展网络培训、授课培训、田间培训和顶岗实训,举办创业培训活动。探索农业创新创业融资模式,利用社会资金建立创新创业发展基金,降低融资成本。

    不断探索“星创天地”的运行机制与模式。在加强政府公益性投入的同时,榆林市将兼顾运营实体收支平衡,倡导以创客为主体的创新带动运行模式,不断培育创新创业主体,使农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农村创业空间向城镇延伸,农村创业形式更加组织化,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探索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