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非非"招生战":名校各显神通争夺高分生

29.06.2015  13:52

  高考成绩还没公布,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名校的招生组老师便早早抵达当地优质高中,有的直接盯上高分数,有的等到分数一公布,就直接进驻高分生家里。

  6月28日11:29,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在其认证微博上发布,“本组今后要谨记:‘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不久之后,北京大学四川招生组也在其认证微博上发布,“系统关闭,咨询结束。

  当天下午2点过后,北大四川招生组离开了成都的京川宾馆,房间里还散落着一些招生资料。6月22日~28日,他们在此设立招考咨询点,每天都有家长前来咨询。28日是他们在成都的最后一天,但是他们以激烈方式来结束这趟行程。

  一场激烈的“口水战”就此散去。这场中国两大顶尖高校因为招生挖角的嘴仗虽然只是双方微博上的三言两语,但是却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网络热点。尽管双方最后都将原来的微博删除,然而高校招生大战并未就此平息,有人据此推论,高校招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如北京大学教师林耀国就在其微博上说,“我们虽然人微言轻,也再次呼吁教育部改革目前的招录制度,采取‘考前志愿+大平行’,或者‘考后估分报志愿+大平行’更加合理,有助于顶尖高校选材。相信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也会赞同。”

  招生挖角战

  之所以引起反思,可能是因为斯文扫地的招生战,似乎没有真正的赢家。

  北大四川招生组在最后的微博中写道,在此真诚祝愿所有关注、支持我们的考生心想事成、前程似锦,也感谢批评、感谢嘲讽、感谢各种哪怕以恶劣形式展现的教育。无论如何,我们真诚盼望北大好、选择北大的青年人好!

  6月28日8:25,北大四川招生组发布微博称,“某校招生组给文理科前十选择北大的考生挨个电话,称北大欺骗了他们,不会满足他们的专业志愿。在此我们回应:1.招生组的承诺,一诺千金,目前报考各个专业的人数也十分合理,没有任何不满足的可能;2.从近5年的历史看,恰恰是某校多次毁约,没有兑现其承诺。请不要继续骚扰北大准新生。

  虽然北大四川招生组没有直接点名,而是以“某校”代指,但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很快自动对号入座。他们在微博上转发并评论这条微博称:“兄弟,给考生介绍北大情况,让学生更好地选择,你夸张一点也没问题,但非要超越政策,拿钱诱惑考生,就不怕教坏小孩子吗?

  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在微博上还说,“兄弟,从昨天上午开始,你们就在不断地骚扰已填报清华的某文科2~5名考生,并许以重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很简单吧!”北大四川招生组微博迅速回应,“兄弟,过去五年你们砸钱买走的唐某、郭某,需要我讲吗?我们也再次说明,拿分来跟北大谈钱的,门儿都没有!

  从双方在微博上互相攻击而又没反驳对方的指责来看,大概脉络可能是清华四川招生组给准备填报北大的四川前十名考生打了电话,在做工作中称北京大学不会满足专业志愿等,北大得知后愤而微博揭丑。然而,北京大学也在对清华进行类似的动作,并可能还给予比较好的承诺。

  这已经不是两所高校的第一次交锋。2013年,清华大学云南招生组发布微博称,隔壁继续干着挖墙脚的工作;北大四川招生组也称,某招生组费尽苦心在北大BBS上搜集北大学生的吐槽帖,发给四川考生,希望打消他们报考北大的愿望。

  这同时也是一场宣传战。北大四川招生组遗留在京川宾馆的招生资料中列举了201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大陆前五名,2015年U.S.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中国大陆前五名,2015年中国大学排名综合10强、国际化水平排行榜10强,2014年杰出校友排行榜十强5个排行榜,北京大学都力压清华大学排名第一。

  其中,杰出校友排行榜中,公益慈善人物、两院院士、社会科学家、杰出政要和亿万富豪等各项人数北京大学都高于清华大学,并用粗体展示。而且在北大招生资料中,社会科学部的经济学院和法学院都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布在校友风采中。

  名校各显神通

  不只是北大和清华,不只是四川,每年到这时,招生大战都在全国各高校中展开。

  例如在青岛等地,高考成绩还没公布,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名校的招生组老师便早早抵达当地优质高中,有的直接盯上高分数,有的等到分数一公布,就直接进驻高分生家里。

  “年年都是如此。这背后有两点:一是表象的所谓高校争抢优质学源,二是中国教育招生的体制问题,比如高校政绩。”一位曾负责到地方招生、现已退休的高校老师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近些年来,高考生源数量大幅减少。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5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共942万人,是2014年之后第二年上升。而在2014年之前,全国高考人数已经从2008年的历史最高峰1050万连续下降五年。

  “即便高考报名人数有所增加,高校日子也未必好到哪里去,更不用说对尖子生的争抢,可谓一如既往。曾经有段时间很恶劣,说心里话,都不像老师该做的事。”该老师表示。

  本报记者曾于2011年和2013年对此类现象做过调查,发现部分省市考生曾受骗修改志愿。

  争抢生源只是表象,涉及的是招考制度改革这个大的话题。

  《人民日报》曾评论指出:乱象产生,源于招生已成一些高校的“面子工程”。“比拼状元数,比拼分数线……一旦生源被看成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标准,学校下任务、定指标、许重奖,承受巨大压力的招生工作出现无序竞争,也就在所难免。

  一位教育界人士对本报记者举例说,比如,一个地方的高考前50名中,有多少填报了某高校;前30名中,要争取到多少学生报考某高校,都会下达很明确的“完成目标”,盯得很紧。

  “与此同时,争抢好生源也关系录取分数线的高低。”该人士表示,同一级别的录取分数线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视为衡量高校质量的指标之一。

  对于这些乱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落实和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即促进教育公平才是最重要的。

  这也是近些年各界呼吁改革的一个方向,理想的状态是一名学生可以拿到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后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声誉和教育服务再做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而大学必须想方设法提高教育质量,争取获得考生的青睐。

  另一所著名高校在川招生的老师也对本报记者表示,他个人认为考前填志愿+大平行比较好,“志愿就是你希望上哪个学校,而不是你分数够哪个学校。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试点自主招生,试点学校从2001年的3所到2011年的90所,试点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自主命题自主招生。

  “但自主招生改革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招生范围狭窄、门槛设置高,滋生了一些腐败现象等,但总体上自主招生录取结果受高考成绩影响大。”上述老师表示。

  当然,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地方陆续推出一些高考与招生改革,争抢优质生源的现状或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