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智”“扶技”科技先行 ——我省依靠科技创新助力精准扶贫综述
2018年1月18日《陕西日报》第1版
本报记者 王天洋
春节将至,到处都洋溢着欢乐祥和的喜庆气氛,紫阳县向阳镇营梁村罗会金一家更是喜不自胜。刚刚过去的一年,老罗家种植了11亩茶,每亩收入6000多元,还托管了50多家农户的600多亩茶园茶叶的加工销售,一年的收入非常可观。老罗的妻子告诉记者:“能有这么好的收成,我们要感谢县上的农业科技人员,他们从茶叶的种植、管护、采摘、加工,每一道环节都手把手地给我们教授、培训!”
现在,科技创新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依靠科技创新助力精准扶贫的局面已经在全省形成。
事业成败重在建章立制,推动发展重在机制创新。陕西省委、省政府对科技扶贫工作高度重视,2016年至2017年,我省相继出台了《陕西省科技扶贫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实施方案》《陕西省深度贫困县科技扶贫行动计划》等文件,明确了科技扶贫的主攻方向和抓手,为把科技扶贫工作推向深入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此基础上,我省确定了“3+10”工作推进机制,提出了“五个一”的工作思路。“3+10”,是指在科技部、陕西省共抓柞水县、佳县、紫阳县3个定点贫困县试点的基础上,10个市分别确定1个县(区)由省、市共抓,进而形成全省跟进的局面。“五个一”,是指每个示范县建设一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一个创新创业平台(省级“星创天地”)、一个由高校或科研院所参与的试验示范站、一个创新链重点项目、一个科技创新联盟队伍。
在科技扶贫政策强有力的推动下,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目前建成8个国家级、3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基本覆盖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已经建成的50家省级“星创天地”依托农业科技园区、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
脱贫攻坚重在“扶智”和“扶技”。全省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领越来越多的农户走出贫困。
在我省科技扶贫的主战场上,活跃着一批“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科技人才。他们一人蹲点一个村,帮扶一批贫困户。2017年,科技部给我省下达“三区”科技人才名额1195名,拨付经费2390万元。在基层科技扶贫队伍中,还有另一路大军,就是科技特派员。目前,我省有科技特派员近6000人,已服务5762个贫困村,基本实现了科技特派员贫困村全覆盖。
同时,我省不断开展科技扶贫培训。全年围绕科技人员综合能力提升、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科技等内容,我省举办各类培训活动16场、培训人员1.1万人次。
通过“扶智”和“扶技”,使我省贫困人口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然后因势利导,强化“造血”功能,引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这是我省扶贫的终极目标。
为此,我省围绕特色产业部署创新,促进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我省在贫困县安排部署项目374项,支持经费10285万元,通过项目支持和组织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同时,我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推进咸阳、榆林、汉中、渭南进入创新型城市试点行列;成立高新区发展联盟,鼓励西安自创区托管其他高新区的部分区域;设立榆林、安康、渭南3只成果转化引导子基金,总规模3亿元,实现省、市、县(区)多级资本和项目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