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城拔地而起(经济新方位)

27.05.2023  09:56

  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安新区考察,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短短6年里,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称奇迹。

  一处处蓝绿交织的美景赏心悦目;一座座建筑运用数字孪生技术;一条条地下管廊高效安全运营——6年来,雄安新区着力打造未来之城,绿色之城、智能之城以及“地下之城”逐步成形。

   涵养绿色之城

    城在“绿”中,先植绿后建城

  初夏时节,树木葱茏。“咕咕——”林中不时传出布谷鸟叫声。

  如往常一样,容城县仇小王村村民仇永清在林中巡护。“作为护林员,我的主要任务是浇水、除草,用大喇叭宣传护林。”仇永清介绍。

  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的建设理念。当初,新区城市建设尚未动“一砖一瓦”,首先营建“千年秀林”。6年来,新区森林覆盖率从11%提高到34%。

  小树渐渐成林,满目青翠。“过去一刮风路上就起土,现在空地基本都种上树了。空气更清新,野兔、刺猬这些小动物也多起来了。”仇永清说。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区从一开始就划定生态红线,蓝绿空间占70%。“雄安要建设公园城市,让人们随时欣赏身边的风景。”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技术顾问郑占峰说,“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这就是未来的雄安风景。

  除了精心看护的树林,仇永清对家乡这片淀泊也有着“说不完的喜爱”,他经常和家人去白洋淀转转,“看看芦苇、荷花,吹吹小风,别提多舒畅!

  随后,记者来到白洋淀,栈道两旁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草丛里穿梭,嫩绿的荷叶钻出水面,芦苇随风摇曳,一群白色的水鸟掠过水面。

  在白洋淀生态清淤四期1标段工地,来自中交天津航道局的施工负责人刘太训说:“土方施工已经结束,眼下正进行生态修复。

  白洋淀原是143个淀泊连通的水系,雄安新区设立前,一些淀区被分割“包围”,养鱼、种藕,底泥沉积,影响水质。

  2019年白洋淀启动生态清淤,恢复水面和水活力。生态清淤四期主体工程现已完工,累计清除淤泥等700万立方米,4轮深度“保洁”覆盖绝大部分水域。

  经过一体化推进补水、治污、防洪等综合治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水质从2017年的劣Ⅴ类,改善到目前的Ⅲ类。

  对生活环境“挑剔”的青头潜鸭也开始在白洋淀安家。如今,白洋淀发现野生鸟类252种,比新区设立前增加46种。“我们从小在这儿长大,现在鸟比过去可多多了。”仇永清说。

   打造智能之城

    城在“”中,智慧管理

  雄安新区管委会附近有一座建筑,与周边的花草树木巧妙地融为一体,正面的拱门,在灯光映衬下,犹如一只“大眼睛”。这是新区的“城市之眼”——雄安城市计算中心,作为新区数字孪生城市运行服务系统的重要载体,于2022年底建成试运行。

  这座钢混建筑看上去只是栋普通楼房,但其实“深藏不露”。“这里采用了建筑信息模型,通过构建立体模型,虚拟建筑和物理建筑数字孪生。”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赵龙军说,后期运维时,可以像庖丁解牛一样把大楼“解剖”得清清楚楚。

  赵龙军打开电脑建模系统,“透视”大楼内部结构。移动鼠标,像跟随摄像头,“进入”钢筋水泥内部,能看清里面的结构、钢筋的标号以及各种设施等。“从新区第一座建筑管委会办公楼开始,新建建筑采用了数字孪生技术。

  在新区第一个集中建成区容东片区,智能网联巴士已在运行。

  崇文北路有专门的自动驾驶测试车道,路边的灯杆上除了路灯和红绿灯,还装配了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等设备,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建勇说:“这是多功能智慧灯杆,在容东主次干道共布设153公里。就自动驾驶场景来说,灯杆设备可以收集路面信息,发送给车载系统,目前有10多个场景实现车路协同。

  记者在定安公交站登上901路巴士。“车上装有超高感度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等设备,组成车的‘眼睛和耳朵’,感知路面状况。”随车安全员介绍,将汽车切换到自动驾驶模式,纯电动汽车可以一路自动识别红绿灯、交通提示牌等,发现障碍物提前20米减速,“万一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自动急刹车”。

  今年3月底,悦享雄安科技有限公司的一辆新型智能网联巴士,装上新车牌“冀X0001试”,这是雄安发出的首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牌照。该项目运营人员张静说,测试路段“”起的居民区比较密集,出行需求较多。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预约乘车,也可以在智能化公交站台查阅车辆运行位置等,出行更方便。

  从街头的自动驾驶,到片区级的容东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再到城市级的新区智慧管理,在雄安,智慧应用的场景逐渐丰富,源源不断产生“字节”,海量数据存在哪里?

  智能之城离不开“城市大脑”。赵龙军说,新区以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来创建数字智能城市,初步建起“一中心、四平台”:雄安城市计算中心,以及物联网平台、视频一张网平台、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块数据平台,以此为核心组成“城市大脑”体系。大量的摄像头和终端,构成城市运营的“眼睛和耳朵”,让智能城市“”起来。

  雄安新区城市智能化管理已经启动,是我国第一个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的城市。根据规划,到2035年,大数据在城市治理的贡献率至少达到90%,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至少达到90%。

   建设“地下之城

    城在“地下”,创新做“里子

  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雄安新区时强调,“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上下功夫”。

  新区从一开始就坚持地上地下同步规划、先地下后地上进行建设,创新做好城市的“里子”,先行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让水、电、气、信、热等城市基础设施管网住进“集体宿舍”,共享统一的地下空间。

  雄安的“地下之城”是什么样的?

  在容东片区,记者乘车经过一段涵洞“入地”,一头“”入容东片区综合管廊。这处管廊包括燃气舱、讯电舱和综合水舱等。舱内装有温湿度传感器、可燃气体探测器等。通过物联网设施,一旦发现隐患可以自动预警、处置。

  容东片区综合管廊2021年7月建成投用,在新区先行先试。“避免了天上拉满‘蜘蛛网’、铺设时各开一道沟、维保时开‘马路拉链’。”雄安集团基础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利峰说,“投用将近两年,运行安全稳定。

  将综合管廊与地下廊道等同步规划建设,可以节约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地下廊内空间,节省建设投资。新区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约300公里,分布在起步区、容城组团等,目前已建成136公里,投用92.4公里,服务城市生活。

  综合管廊如何高效管理?

  记者随张利峰来到容西片区综合管廊。“我们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无线物联感知网络,搭建智慧运维平台,线上线下巡检巡查,追求安全、智慧、精准、高效的运营。”在这处去年9月才建成投用的管廊里,张利峰说。

  探地下,每隔一段距离设置有可燃气体探测器、光纤电话、摄像头和出入口等。视频监控全覆盖,复杂的“地下城”尽收眼底。

  看地上,监控中心是管理中枢,指挥管理、视频监控、物联网、火灾报警系统等显示在一个大屏上。轻点鼠标,地下管廊运行尽在掌握。

  6年不懈创新、艰苦建设,雄安新区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逐渐成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

编辑:赵鹏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