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农业创新的“试验田”
本报记者 苏同敏 郑栋
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从诞生之日起,“创新”便是它的基因和灵魂。
1997至2015,18载阳光雨露,18载春种秋收,18载耕耘劳作,杨凌人不辱使命,勇于创新,奋力拼搏,示范引领,辐射推广,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贡献“杨凌力量”。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绘就了百年宏伟蓝图。为了早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杨凌长期耕耘着中国农业创新的“试验田”,收获着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的累累硕果。
服务创新 产业链上的“杨凌创造”
近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杨凌示范区相继建成国家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国家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农业大数据中心等6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平台。这是杨凌创新模式服务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条的重大举措,引领和支撑着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
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为涉农企业和育种专家搭建起合作桥梁,已撮合小麦、油菜等品种权交易50笔,成交金额3600万元。
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发展会员单位100多家,向会员单位转移交易技术成果30多项,金额突破6000万元,累计产生效益逾10亿元;已完成16项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集成,将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重大关键技术,聚集成“技术包”向全国推广,被农业用户赞为“一册在手,万事无忧”。
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在对全省乡村干部进行轮训的同时,面向西部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合作社负责人和职业农民,累计超过23万余人次,建立了一支“永久牌”的农民土专家队伍,培养了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信息的可追溯性和真实性,从源头上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认证中心,提炼总结出可推广、可复制的杨凌安全农产品溯源管控模式,正在逐步向全国农业园区推广。
农业大数据中心,完成了植物品种权、涉农专利信息、涉农专家、涉农科技成果、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集成5大数据库建设,共收集相关数据350多万条,成为智慧农业的重要支撑。
杨凌示范区通过“6个中心”创新发力,形成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成果转化交易、农产品认证检测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使农科产业链条上无处不有特色鲜明的“杨凌烙印”。
协同创新 科技成果的“杨凌标识”
2015年8月20日,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在杨凌成立。全国39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联盟”方式,协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高等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新模式与新机制,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2013年12月,科技部牵头全国16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加盟后,杨凌示范区与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等全国16家政府部门和经济组织,出资成立投资母基金,通过专业投资工具,重点投向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种业等专业基金和区域创新创业基金。
依托联盟平台,杨凌示范区主动整合资源,改革创新,推动杨凌农商行转制为农业科技银行,打造第6产业开发样板基地,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战略合作与交流等,提升了杨凌乃至陕西在全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影响力。
依托两个“联盟”平台,杨凌示范区在全国16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9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注入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杨凌标识”,推动了科技、人才、金融、信息、服务等多种要素聚集,促进了全国高校研究力量和农业科技园区之间政策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成果对接、产业互动,加快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开放创新 交流合作的“杨凌品牌”
“支撑和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是国家赋予杨凌示范区的神圣使命。
杨凌不辱使命,立足陕西,聚焦旱区,面向全国,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带动、辐射推广,以及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后,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决策部署,明确提出要把杨凌示范区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这为杨凌所肩负的国家使命又增添了新的内涵。从此,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成为杨凌又一奋进的目标。
日前,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已与哈萨克斯坦国际一体化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占地200公顷的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地)项目,在阿拉木图尔根农场破土动工。项目建成后,双方将着力引进、试验和推广经营优良品种、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经济林果、花卉苗木、农资农机等新产品。目前,园区种植方案已确定,从今冬起全面开展小麦、玉米、油菜、蔬菜、花卉苗木等70多个优良品种的试验种植。
“走出去”的杨凌,已然成为与丝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排头兵,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国际合作的“杨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