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梁祝》出国门无人识 对外推广有效性低
众所周知,上海从2016年开始将举办上海艾萨·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SISIVC),而作为中国举办的一个国际级别的小提琴大赛,比赛章程中要求所有进入半决赛的选手都将要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也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曲目。然而,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赛事执委会近日就《梁祝》的认知度,在上海和纽约展开的“双城调查”,结果知晓它者比例远低于预期,尤其是年轻人的情况更糟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确下一代接触的机会少了。”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告诉记者。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名曲《梁祝》知晓度低于预期
对于一个高级别的国际音乐大赛来说,比如柴可夫斯基赛、帕格尼尼赛,赛事都有规定曲目,最常见的比如莫扎特等,上海艾萨·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首届比赛指定了《梁祝》。“根据我们调研下来的结果,《梁祝》是在国外演得最多的中国作品,各个团的数字也非常惊人。”周平透露,指定这首作品可以说是极佳选择。
至于为什么要做上海和纽约对这首曲子认知度的“双城调查”,她坦言就是因为“我们自己认为《梁祝》是非常有名,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不光是中国乐团,甚至国外乐团都广泛演出的作品”,就想看看“最后在观众心目的熟悉程度到底如何,在音乐专业圈内的熟悉程度如何。”
赛事规定进入半决赛的选手要演奏《梁祝》,并且特设了“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以鼓励最佳呈现的选手。赛事自启动以来,共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的140多名参赛报名者,经过一轮DVD预选评审,最终产生了36名即将来沪现场比赛的选手,其中外国选手约占三分之二。36人参加的是预赛,18人进入半决赛,也就是说,肯定有18人要挑战这首曲子。
然而,赛事执委会已经收到不下十个报名参赛者前来索取《梁祝》乐谱的邮件,也就是说,专业的演奏者们,不少人完全不知道《梁祝》!那么普通人又如何呢?同样令人尴尬。
在上海采访的350个中国人以及150个外国人中,表示没听过《梁祝》的分别为30%和84%,他们在听到音乐后,又分别有28%和74%的人仍表示不熟悉该旋律。回答未听过的中国受访者中,年轻人高达59%;在纽约采访到的100人中,仅有7%表示听过,而当播放音乐后问及该作品来自哪个国家时,35%认为是中国音乐,其他的回答则包括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等,五花八门。
“尤其是纽约,我们有心理准备说纽约的数据会相差很大,同时也在调查对象中加入了音乐专业的学生,仍然低于预期。”周平说,专业音乐人和普通人的结果结合,“正说明了中国音乐走向国际舞台亟待更进一步的推动。而杀入初赛的36位选手无疑将直面这个问题。如何向外国参赛选手讲好中国故事,以帮助他们理解蕴藏在音乐作品技术之下的情感,至关重要。”
中国作品对外推广有效性低
对这个结果,确实不少人觉得不可思议,除了国际上的知晓度心理落差,国内的知晓度也同样让人吃惊,尤其是在中国有那么高比例的年轻人完全不知道《梁祝》!
在国际上的知晓度低,周平分析说,一方面是作品本身的中国特征决定,一方面是对外推广的有效性较低。
“梁祝中包含了很多中国的戏曲元素,它在音乐表达方面与国外西方作品是不一样的,包括在乐谱上呈现的表情记号,与演绎传统西方作品标配的记号不同,对没有接触过这个作品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不是那么了解的话,对它的理解以及前期接受是需要花一点时间的。”她说。
而在做完调查后,“数据差异也让我们反思,这些年通过很多方式去做中国音乐,让中国音乐走出去,包括很多乐团去国外巡演,有商业性的也有政府活动,量逐年提升,怎样真正做到效果,这是个很大的选题。”
至于在国内,周平分析说:“年轻一代与我们当年所听的有很多差异,现在接受信息的量太大,文化娱乐形式太丰富,有很多东西引起他们的注意。反过来说小众中的某一部作品能占取的比例很低,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很多没听过完整的梁祝。在教育的过程中一直说要去阅读基本的中国名著,西方的名著,从来没听说过要去欣赏中国的哪一部音乐作品,必听曲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确下一代接触的机会少了。”
而这样的窘况,也让上海在办国际大赛时,同样窘迫。她说:“需要选曲时发现选择面非常小,这种尴尬,不仅仅是在小提琴比赛时,包括上海的新年音乐会,我们希望开头结尾能有中国作品,让外国人来指挥,但是只有《春节序曲》和《良宵》这两个短作品适合,量真的很少。不光交响乐本身,中国歌剧或其他艺术品种,我们非常希望有越来越多好的作品,长短各异能够适合各种场合配套的中国作品。希望隔几届我们能有新的作品来演。”
让中国曲目在国际平台经常响起
这样尴尬的结果,任谁凭一己之力,都难以短时间内改变。但事情总要有人去做,周平称,大赛组委会希望能在普通人和专业音乐人两方面一起发力,去推动中国作品的受关注程度。
首先就是搭建平台。“国际的平台越是高,越是大,中国作品受关注的程度才会越高,进入到常规曲目中,和现在熟悉的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贝多芬一样,更加常规地去演奏、传播、学习,特别是学习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把中国元素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中国式的音乐表达进行传播学习。”
其次是让海外选手更积极了解和参与包括《梁祝》在内的中国作品。她说,余隆在与国外独奏家合作的过程中也有过一个小例子,“《梁祝》中有很多中国戏曲紧拉慢唱的元素,乐队在后面速度很快,独奏家在前边不紧不慢,外国人很不理解。余隆用西方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就像追女朋友,你在后面紧追不舍,女生还在前面不紧不慢——在这个过程中怎么让外国人去理解也是非常有趣的。”
当然,大赛也决定启动一个征集活动,让所有人参与“讲好中国故事”,帮助海外选手更深入地了解《梁祝》这部作品。“事实上,今后每届比赛都会有一首指定的中国曲目,甚至不乏委约作品,以期借助这一平台让民族文化既能在本土得以传承和发扬,又能在国际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她说,“在这个级别的选手中,技术上没问题,差异在于如何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的问题。”
[链接]
斯特恩小提琴赛预赛选手出炉
本届SISIVC比赛自启动以来,共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的140多名参赛报名者。经过一轮DVD预选评审,最终产生了36名即将来沪现场比赛的选手。
他们分别来自:中国(12人)、韩国(8人)、日本(2人)、美国(5人)、德国(1人)、俄罗斯(2人)、法国(1人)、阿塞拜疆(1人)、罗马尼亚(1人)、意大利(1人)、芬兰(1人)和中国台湾地区(1人)。这36位选手均曾经在各种国际大赛中获得过奖项名次,包括蒙特利尔、维尼亚夫斯基、帕格尼尼、柴可夫斯基、伊丽莎白、汉诺威等重大国际音乐赛事,也有数位在中国金钟奖获奖选手入选。今年8月14日开始,他们将来到上海加入一场场更激烈的比拼中,各轮将进行36进18、18进6的角逐,并在9月1日和2日展开最后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