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成效显著

18.06.2015  19:43
            近年来,榆林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为重点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高了广大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思想意识。             目前,该市有3所民族学校,248名少数民族学生,重点集中在定边县。全市教育部门落实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为全市中小学生配发了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严格要求各县区、各学校保证民族团结教育课时安排,小学和初中阶段每学年保证10-12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每学年保证8-10个学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学年保证12-14个学时;各学校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优势,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知识,培养学生民族观。             2013年起,该市开设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内容涉及该市的地域风情、地方特产、风俗习惯、矿产资源、本土文化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对以民歌、民乐、曲艺、石雕、泥塑、剪纸等为内容的黄土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与发挖,彰显了独树一帜的陕北民间文化,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三个一”工程,以实践活动落实素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各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成立民歌、民乐、剪纸等社团,弘扬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学校音乐、舞蹈社团设计编导形式多样的语言类、舞蹈类等异域民族文艺节目,传达民族风情,增强对各少数民族的理解与认同。定边县民族小学每学期开展回族文化周活动,活动周期间,学校专门采购民族文化用品、布置特色文化教室、安排民族文化知识竞赛等。             为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就学难问题,各县区、各学校坚持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就学权利。2015年秋季学期起,全市实施义务教育学校阳光招生和均衡编班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公平、公正。同时,在享受“十五年免费教育”、家庭贫困学生资助、“蛋奶工程”和“营养餐改善计划”、义务教育“零收费”政策等方面,少数民族学生与市内少年儿童享有同等待遇。 (责任编辑:徐绒绒)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