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榆林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为重点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高了广大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思想意识。
目前,该市有3所民族学校,248名少数民族学生,重点集中在定边县。全市教育部门落实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为全市中小学生配发了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严格要求各县区、各学校保证民族团结教育课时安排,小学和初中阶段每学年保证10-12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每学年保证8-10个学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学年保证12-14个学时;各学校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优势,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知识,培养学生民族观。
2013年起,该市开设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内容涉及该市的地域风情、地方特产、风俗习惯、矿产资源、本土文化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对以民歌、民乐、曲艺、石雕、泥塑、剪纸等为内容的黄土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与发挖,彰显了独树一帜的陕北民间文化,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三个一”工程,以实践活动落实素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各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成立民歌、民乐、剪纸等社团,弘扬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学校音乐、舞蹈社团设计编导形式多样的语言类、舞蹈类等异域民族文艺节目,传达民族风情,增强对各少数民族的理解与认同。定边县民族小学每学期开展回族文化周活动,活动周期间,学校专门采购民族文化用品、布置特色文化教室、安排民族文化知识竞赛等。
为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就学难问题,各县区、各学校坚持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就学权利。2015年秋季学期起,全市实施义务教育学校阳光招生和均衡编班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公平、公正。同时,在享受“十五年免费教育”、家庭贫困学生资助、“蛋奶工程”和“营养餐改善计划”、义务教育“零收费”政策等方面,少数民族学生与市内少年儿童享有同等待遇。
(责任编辑:徐绒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