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八方引资凸显聚合效应——陕西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保障大规模水利建设

11.01.2016  09:52
          “十二五”收官之年,陕西水利战线捷报频传。2015年陕西完成水利投资245亿元。至此,“十二五”期间,陕西完成水利投资1050亿元,是“十一五”的3.5倍,再创历史新高。
  
          进入“十二五”以来,陕西省水利系统认真贯彻水利部治水兴水决策部署,相继启动实施了渭河综合整治、引汉济渭、东庄水库、汉丹江综合治理、陕北黄河引水等一批重点工程,引领带动城乡供水、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民生水利项目加快建设,掀起了全省新一轮大兴水利的高潮,推动水利建设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面对从上到下大干水利的热切期盼,水利投资就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
  
          中省资金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投资,让企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这始终是国家提倡和鼓励的投资模式。从2013年起,陕西省水利建设投资屡创新高,年度投资连续突破200亿元关口,最大限度满足了水利建设需要,保障和推进了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历经不懈努力,陕西省水利厅会同省财政厅、发改委、地税局于2012年年底正式印发了《陕西省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首次明确了81个水资源严重短缺和有防洪任务的县区名单,确保城市维护建设税的15%用于水利建设。
  
          延安市在南沟门水库建设中采取“谁受益、谁投资”的方式,用水企业均等出资,均等受益。南沟门水库建设的良好前景,成功吸引了一批实力企业参与其中。
  
          近年来,延安市加大建设资金的筹措力度,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努力盘活存量资产,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2010年2月,延安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公司代表延安市政府出资占股40%、延长石油投资公司和华能电力开发公司各出资30%的方式筹措解决了5.45亿元工程建设资本金,其余建设资金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解决。
  
          延安“南沟门”模式的成功实践,有效地解决了资金及配套资金不足的困扰,还将有效缓解延安的“水危机”。
  
          五年来,陕西按照“两手发力”的指导思想,在稳定并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同时,抓住水利融资体制改革“牛鼻子”,大力拓宽金融贷款和民间投资渠道,做大水利建设投融资蛋糕,使水利投资连创新高,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发展实际的多元化融资之路,为构架陕西水利现代化格局、支撑水利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分别与国家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得授信600亿元,落实引汉济渭、渭河综合整治等重大水利工程专项过桥贷款、中长期贷款等近30亿元,公益性重大水利项目融资取得突破。
  
          各级水利部门通过土地储备权质押、企业担保、水费和电费收费权担保等多种方式,撬动金融资金进入水利建设主战场,先后获得信贷资金200多亿元用于水利建设,其中渭河综合整治、引汉济渭、延安南沟门水库、西安李家河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落实信贷资金达106.5亿元。
  
          省引汉济渭公司、省水务集团等分别与有关金融机构签订水利工程过桥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合同近200亿元。组织编报完成专项建设债券项目申报工作,争取水利建设项目专项建设债券5.5亿元。落实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水利的政策措施,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积极推进PPP项目融资,通过争取,引汉济渭输配水、引红济石等6个重点水源和输配水工程被纳入全省PPP项目库,估算总投资28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