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汉中天坑群保护利用,助推陕西全域旅游发展
近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要全力打造丝绸之路起点旅游走廊、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黄河旅游带和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等“四大旅游高地”,要优化产品供给,做优山水旅游产品,其中特别提到要做好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保护利用。
2015年,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全省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时,通过遥感卫星图片与无人机航测解译在汉中地区发现疑似天坑地貌。通过周密部署,系统调查,发现了罕见的天坑群地质遗迹。地质遗迹总量527处,分属10个类型,其中天坑54处(包括超级天坑2处、大型天坑7处),占据全球天坑总数的1/4,另有洞穴、竖井、漏斗、峰丛、洼地、峡谷、地缝、石林、湖泊等其他岩溶地貌景观473处。
汉中天坑群是我国在北纬32到33度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最北界首次发现的地质遗迹,也是全球发育在岩溶台原上的最大天坑群,填补了世界岩溶地质研究的空白,对中国南北方乃至全球古地理环境以及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截至目前,考察人员已经在天坑及洞穴中发现了中华眼镜蛇、城口马蓝、十大功劳等3个陕西省新分布物种,对于下一步研究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汉中天坑群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二十一世纪地理大发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闻直播间》等10多家媒体分别进行报道,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经系统调查以及国内外专家四次综合考察和论证,认为陕西汉中天坑群具备世界级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资源禀赋,是世界天坑地质遗迹研究的自然博物馆和天然实验室。
下一步,陕西省地调院将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依托即将建立的汉中天坑群国际科考基地,精心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强天坑地质遗迹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全力助推陕西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
天坑考察研究时间轴
2015年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全省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工作,通过遥感卫星图片与无人机航测解译、对比研究,发现汉中罕见天坑群地质遗迹。
2016年
5月30日至31日,由国际洞穴协会秘书长、捷克洞穴协会主席兹德内克,捷克地质研究所副主任迈克·菲利皮博士等4人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所张远海研究员以及陕西省地质地质调查院直属事业单位地调中心专家组成的探险队,分别对陕南镇安和山阳进行洞穴考察;
7月29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直属单位省地调中心承担的“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调查项目”正式在汉中地区开展工作;
9月24日至10月2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法国探险家让.波塔西和广西702探险队一行赴镇巴、南郑两县进行洞穴考察;
10月20日至11月2号,国际洞穴协会秘书长、捷克洞穴协会主席兹德内克一行9人赴南郑进行洞穴考察,全面揭开了“汉中天坑群”神秘面纱;
12月19日至20日,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邀请著名岩溶地质学家、水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一行赴汉中对天坑群地质遗迹进行实地考察;
11月2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向社会公开了“汉中天坑群”这一重大发现,经媒体跟踪报道,引起了社会及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2017年
3月10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直属单位省地调中心承担的“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调查项目”荣获省国土资源厅2016年度找矿重大进展奖;
10月27至29日,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十二届全国洞穴学术会议暨陕西汉中天坑群现场研讨会议在我省汉中市举办。
2018年
3月6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汉中市举行了汉中天坑群学术研讨会专家野外考察启动仪式;3月13日,“汉中天坑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成功召开;
3月31日至4月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组织为期三天的科考,对汉中典型天坑进行了深度考察;
4月19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洪增林随同国家土地督查西安局局长窦敬丽,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杨忠武调研汉中天坑群遗迹保护及开发工作;
4月27日,第四次中国-捷克汉中天坑洞穴联合考察活动在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正式启动;5月10日,举行了中国—捷克汉中天坑洞穴联合考察研讨会,为期12天的第四次中国—捷克汉中天坑洞穴联合科学考察活动目前圆满结束。(转载于“三秦地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