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洗车” 抢滩西安市场 “微水洗车”恐伤车

10.09.2015  10:58

  华商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上门洗车如今正抢滩西安传统洗车的市场,并以“一元洗车”“洗五次赠一次”“首单免费”的补贴方式推广,不少市民争相尝鲜,然而,体验过后的评价褒贬不一。

  上门服务新领域 市民认为一元洗车价格划算

  家住西安市光华路的黄先生最近尝试了一次市场上新推出的“上门洗车”服务,黄先生只是通过手机下载并注册登录了相关软件,就享受了一次免费登门洗车的服务。“不到半小时,车就已经洗好了,我还是挺满意的。”他说。“二环以内,一键下单,预约洗车,足不出户,还能省油钱,我觉得挺划算的”。

  华商报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西安市区洗车店的价格大多在20-35元之间,很多私家车主都是一周左右就洗一次车,这样一个月洗车最少需要花80元左右。据了解,目前上门洗车价格,首次是一元或者免费,再次消费以有的公司报价89元10次计算,每次花费不到9元。这样算来,如果一个月全部选择上门洗车,可以节省50多元。

  除了减少一半的洗车费用,上门洗车也避免了开着车找洗车店、排队等待的时间。用户只需要在手机端下载相关软件下单即可实现上门服务,这种“傻瓜式”的操作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下单、付款、评价等过程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操作完成。

  “微水洗车”恐伤车 新兴服务未规范

  上门洗车这一新模式,“就是养成你懒惰的习惯”,对于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来说,的确省时、省钱、省心。而在便捷、优惠的同时,上门洗车也有不规范之处。

  前不久,市民李锋在预约了“上门洗车”服务后,爱车竟然多了三条划痕。“上门洗车因为用水少,一般都是微水洗车,用少量的水洗不一定能洗干净。”西安市红缨路一家洗车店的负责人说,虽然上门洗车便宜方便,但是很多车主认为,微水洗车中关键的洗涤剂属于化学用品,可能会对汽车表面产生损伤,仍有不少顾客愿意到店里享受洗车服务。

  全国工商联汽摩配商会改装委秘书长韦嘉诚表示,这种新兴服务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操作规范制度,难免洗车过程中会伤及车辆表面。而且微水洗车并不具备冲净车身灰尘的水源和水压,因此,在沙泥没有冲干净的情况下,擦洗过程就是带着泥沙在擦车身,数次的微水洗车后,很难保证洗车过程中不对车漆造成伤害。

   上门洗车工月入4000元 优惠背后是公司贴钱积累客户

  科技路一家提供上门洗车服务的洗车工王师傅告诉华商报记者,他一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一般能洗七八辆车,最高纪录一天洗了13辆车。虽然许多都是首次免费洗车,但公司有补贴,每个月底薪3000多元,完成任务后,提成能有1000多元,每个月收入4000多元。“平均每次不到10元,价格之所以这么优惠,是公司在贴钱。”王师傅说,他们公司没有实体洗车店有房租的成本,但还属开发市场的投入期,目标是“干掉”实体洗车店。

  “这个行业目前不能说是盈利,还是在赔钱赚吆喝的时期。”一家上门洗车店的西安区域经理表示,现在通过优惠措施,促进车主消费,目的就是为了积累大量的客户资源,养成客户的上门洗车习惯。就目前而言,即使没有了店面租金和其他使用成本,但人工、设备前期投入成本很高,要求良性资金链,必须有不断地投资,培养市场,烧钱是必然的。

  有业内人士认为,商家赔钱赚吆喝的背后是看好上门洗车这个行业,尤其是看好O2O汽车后市场。通过不断的烧钱投资,吸引来风投机构进行融资,未来想达到在资本市场上市,从而获取高额的投资回报。

  上门洗车未来“钱景”还需一至两年见分晓

  时下流行的“O2O”模式早已通过手机与消费者建立联系,涉及上门厨师、上门美容等生活消费,有不少市民已经尝鲜买过单。不过,每一样新生事物,最后还是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才能知道其含金量。

  “移动上门洗车,省房租省水电,一台洗车机就可以开启一家洗车场,一个月让你轻松赚几万。”西安一家移动上门洗车招商加盟经理宣称,洗一辆车的成本只要0.5元,每天洗20辆车,加上打蜡等项目,每月赚万元很轻松。“目前全国汽车清洁、保养、美容等汽车后市场的产值预估至少800亿!”上门洗车公司呱呱洗车董事长郄建军表示,“从车主消费来说,一辆车每个月最少洗三次车,一年大概消费一千元,而汽车美容一年也至少消费一到两千元。

  “上门洗车业的未来钱景,是通过洗车与用户建立起长期信任后,用户会主动追加其他附加服务,比方说汽车美容、保养、还有二手车业务,这才是长线赚钱的地方。”长期关注汽车后市场的评论人士马希斌表示,上门洗车发展到今天,至今是无法实现盈利的,只是一种快速集客手段而已。虽然不挣钱,但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频次非常高。通过上门洗车快速集客,进行用户绑定后,实现导流,最终获取盈利。

  目前运营上门洗车项目的刘强认为,上门洗车将会形成有别于传统洗车的全新的业务模式,如洗车商家的集中,形成汽车后市场的导流入口等。但上门洗车服务的竞争刚刚开始,是否真正能成长为一个入口级的市场,还是仅仅是在“O2O”大潮下的一个幻象,还需要一至两年内才有分晓。

  华商报记者刘百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