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陕海外淘金调查:超九成去了日本和新加坡

17.03.2015  10:10

    “如果我现在年轻,我就去新加坡打工,赚钱的同时还能练习好英语”、“想去日本打工去,觉得那里制造业强”、“想去迪拜淘金,觉得那里是天堂”……自“华商报海外淘金”系列稿件刊发以来,读者关注度日益高涨。

    不少读者都想知道,陕西对外劳务合作整体情况咋样?准备出国的务工者应该注意啥?最容易出现哪些陷阱?近日,华商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商务厅、西安市商务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多位业内人士,就这些读者关心的问题予以解答。

     外派劳务都去了哪儿?去日本新加坡的占九成以上

    所谓对外劳务合作,是指组织劳务人员赴其他国家或地区为国外的企业或者机构工作的经营性活动。

    据省商务厅统计,陕西省自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以来,累计外派各类劳务人员近6.4万人。其中2014年外派各类劳务人员9218人,同比增长32.46%,在全国排第16位,在西部省份排第2位,居四川之后。

    从去向来看,外派市场分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从事建筑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工种,累计实现收入总额达65亿元人民币,人均年收入是2013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4倍。其中,日本和新加坡是外派劳务的主要市场。据西安市商务局国际经济合作处副处长方立军介绍,如果除去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劳务,日本、新加坡占对外劳务的90%以上。而全省外派劳务的90%以上也同样去了日本和新加坡。

     出去的都是哪些人?80后和90后农民工最多

     据省商务厅负责对外劳务合作工作的相关人员介绍,据从外派人员分布看,大多数外派人员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占全省外派总人数的九成以上,而户县和华县派出人数较多。

    群体特征方面,80后和90后农民工人数最多,大学生群体派出人数也在逐渐增多。在出国务工人员组成方面,有农村人口也有城镇人口,有普通工人也有技师、厨师和护士等,有高中生也有大中专学生。务工的国别有日本、新加坡、德国、英国、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印尼等,工种涉及缝纫、种养殖、建筑、机场、宾馆、油轮服务、机械加工、餐饮、食品加工等。

     国外哪些行业最赚钱?高端奢侈品销售月薪可达18000-20000元

    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14年底,在外各类劳务人员涉及建筑业、制造业、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教文卫体业等,其中收入较高的是护士、中医、厨师、软件开发、空乘人员、奢侈品销售、中文教育等职位,“因为这些行业外语水平要求高,外派人员也以大学生为主”。

    而据一位劳务公司负责人介绍,高端奢侈品销售月薪可达18000-20000元(人民币,下同),职业经理人达16000元,设备工程师为15000-18000元,中餐厨师为10000元以上,生产技术员在10000元以上,品牌销售/酒店主管/经理助理综合月收入9000-15000元,巴士司机年收入10万,而赴日本机械电气工程师月收入在12000-20000元。赴日实习生(包括电子、机械、食品、水产、建筑等行业)3年收入大概在25万元左右。

    出国务工有啥风险?须高度警惕非法中介

    多名业内人士认为,非法中介当道,外出务工人员须高度警惕。据方立军介绍,2007年,户县部分通过陕西省国际交流中心境外移民服务中心办理的出国务工人员,分别去往泰国、新西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其中100余人已经办理出国,还有50多人交了5000元至15000元的定金但还没有出发。已去过泰国、新加坡的农民工大多没有按照与移民分中心签订的合同拿到工钱。2012年12月,户县部分人员通过曹秀兰、刘再起介绍赴外蒙务工,部分工资款未得到落实。这两起事件都是通过不法中介出国务工,或最终没能出国,或拖欠工资。

    据了解,目前申请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符合企业法人条件;二是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600万元人民币;三是有3名以上熟悉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的管理人员;四是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五是法定代表人没有故意犯罪记录。

    陕西劳务发展有啥问题?劳务公司都集中在西安

    与兄弟省份相比,陕西省对外劳务合作差距明显。比如派出人员数量仅为山东的一成左右。“陕西省更具有外派优势的没有挖掘出来,再加上各级政府扶持力度比较小,区县商务机构也不健全,这是发展有差距的原因。”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认为,从劳务企业分布看,9家劳务公司都集中在西安市;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发展缓慢,目前符合要求的只有户县、华县、岚皋三家县级服务平台。

    方立军也认为,对外劳务经营公司主体少、规模小,且都集中在西安,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工资变化不大也是外派劳务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目前派出的9成以上人员都属于低端工种,未来要在拓展高端劳务上下功夫。(记者 李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