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炳权两年“井喷式”创歌引关注 词曲界专家聚集咸阳研讨“郑炳权现象”

15.01.2018  17:12

  本报咸阳讯(记者 陈奋翔)“郑炳权的歌词创作,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有如此大笔触、大气象,大包装,一定是他长期积累的喷发,是他刻苦勤奋的报偿,是他努力合作的成果。这种现象是特别有意义的‘郑炳权现象’,这是我们值得研究的。” 1月12日,在咸阳举行的有60名多名专家学者等参加的词作家郑炳权作品研讨会上,中国著名词作家党永庵的开场发言,抛出了此次研讨会的主旨。

  郑炳权1982年毕业于咸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从事教育、传媒、企业管理等工作。现任咸阳市电影公司党委书记、经理,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

词作家郑炳权

  2015年7月,郑先生回户县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面对家乡绵延起伏的秦岭,突然有了创作一首山歌的灵感,他一口气写下了男女生对唱的《秦岭山歌•搬山连妹一块搬》。从此,郑先生的创作势如井喷,一发不可收拾,仅两年多,就创作了600余首歌词和诗词,其中46首被谱曲传唱,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2016年10月由郑炳权作词的富有陕西地域特色的歌曲《就爱咱这biangbiang面》被搬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也在省内唱响。2017年月日,郑炳权作词的紧扣时代脉搏,大气磅礴,催人奋进,堪称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宣言的《中国力量》,由我国作曲大家、武警政治部文工团刘琦作曲,著名歌唱家吕继宏、王丽达演唱,被列为党的十九大献礼歌曲。

郑炳权将《中国力量》赠送给天安门广场国旗护卫队

  当日的研讨会之所以将主旨定位在研究“郑炳权现象”,是因为郑炳权涉足歌词创作仅有两年多时间,歌词创作也仅仅是他的一项业余爱好,但他竟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近百首朗朗上口、传唱国内、分量厚重的歌词,堪称神奇。其中由他作词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加油干》《舞起中国龙》等系列歌词,在词曲界引起较大反响,也受到业界和专家的关注。

  研讨会上,词作家党永庵说,咸阳市是出大作品的地方。郑炳权的歌词采撷生活的主旋律,弘扬正气,具有催人奋进的正能量,这是他自身精气神的展示。他的歌词涉及面广,有爱情、有民俗、有民歌、有儿歌,这些都体现了他所具有的人文情怀和博爱精神,这才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源泉。

词作家党永庵开场发言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作家王海说,郑炳权的诗歌很土,但土得很美,土得很洋气。一首歌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段具有厚重文化的历史。

  研讨会认为,郑炳权能够从经典中汲取力量,善于从生活中截取意象,从民间语言中吸收营养,从而才有积极、鲜活、灵动的别样风格,用优美的文字展示自己的智慧,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见解。与会专家点赞郑炳权的歌词为宣传陕西地域文化做出了贡献,相信郑炳权会创作出更多唱响全国的歌曲,在西北歌词创作中独树新帜。

编辑: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