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戍边烈士王焯冉:全国各地近五万人自发献花祭英烈,奶奶仍在等孙子回家
又到清明。四月,仲春,本该寒意褪去,暖风轻抚,不承想,连日骤降的气温与细雨,将刚刚探出枝头的春色生生裹住了腿脚,摁在了枯、荣之间。
然而,漯河市烈士陵园里的一角似乎和外界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数不清的花束、花篮、花环、花圈,苍松翠柏环绕下,满眼深绿或浅绿的叶、洁白或明黄的花,以及神情肃穆的、来了又走和走了又来的不同的人群……
这里安息着在中印边境冲突中英勇牺牲的漯河籍戍边战士、24岁的王焯冉烈士,这里被无数爱与敬意打造成了一片专为英雄盛开的春天。
一位花店老板的心灵洗礼
停好车、把十多束鲜花和四个花篮小心翼翼搬下来,再分多次将这些花送进陵园内、送到王焯冉烈士的墓碑前,然后细心地摆放好,逐一将花束、花篮上的挽联用手心抚平,最后微微向着墓碑轻轻一鞠躬……4月1日上午7:30,小宋做完这一切后,悄悄抹了一把额头鬓角的汗水,转身向陵园大门走去。
类似的动作,小宋从2021年2月下旬至今,几乎每天都在重复,而且每天重复不止一遍:“很多人或许觉得这对我而言只是生意,但实际上,这一个多月来,我已经把送花这件事当成一种洗礼,直接灵魂的那种。”
小宋在距离漯河市烈士陵园2公里左右的地方开了一家名为“初见”的鲜花店。除了春节、情人节、七夕节等节日外,日常生意平平,可好在房租不算太高,加上她自己也着实喜欢与鲜花打交道,生意也就这么熬下来了。可就2021年2月下旬开始,店里的生意开始发生了巨变,甚至好到让她觉得不可思议。 “最开始,我从手机上看到了这么一则消息,说是几名中国军人在边境冲突中英勇牺牲,被中央军委追击一等功,其中一个年仅24岁的战士还是咱们漯河人,而且就安葬在漯河市烈士陵园。”小宋告诉记者,在看到这则消息的第二天,就看到了今报传媒上关于王焯冉烈士的详细报道,“我当时一边看这个新闻,一边掉眼泪,随后我就和朋友一起到陵园祭奠这个了不起的老乡”。
之后,事情的发展让小宋始料不及。由于小宋的花店开通了网上预订、代送鲜花等业务,从2月20日下午开始,她的手机、花店的固定电话开始不断响起。“除了一些在外地的同学、朋友打电话询问王焯冉烈士一事外,几乎都是预定鲜花的。”小宋告诉记者,这些预定鲜花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最远的来自西藏、广西、海南,有现役军人、退伍军人、警察,也有普通的打工者、公务员、学生,“毫不夸张地说,从那时候到现在,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电话、都有这样的订单,最多时我一天接了100多单,用我的电动三轮车来回来了四五趟。”
“开始时,我的确只是把送花、摆放当做简单的生意看待,但每天如此、每天重复多次,我明显感觉到心态不一样了。我会越来越仔细的看看墓碑,看看墓碑前的市民敬献的鲜花、留言、挽联,我会不自觉静下来、肃穆下来,我会不自觉想到那个长眠在地下的24岁男孩,想到他的战友,想到他的父母家人……”小宋坦言,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自己每次离开前都会轻轻鞠躬,每次鞠躬后都觉得自己有一种说不出的情绪在胸腔累积,“那大概就叫灵魂触动。我做不了什么,但敬意是发自骨子里的,他值得我这么尊敬,值得所有人这么尊敬”。
一位母亲的疼痛与欣慰
4月1日上午10时许,也就是花店老板小宋将第二次开着三轮车将近40个外地网友预定的鲜花一一搬进烈士陵园、有序摆放在王焯冉烈士墓碑前,再次下意识的微微一鞠躬离开后不久,王焯冉的墓前迎来了两位特殊的悼念者:杨素香和王恒召。
很多现场的市民认出了这对中年男女的身份:烈士的父母,随即默默地闪出了那一条通道,目视着这对痛失亲人的夫妇,远远的就开始抽泣但却竭力控制着情绪、相互搀扶着、一步一步迈向那块方形的黑色墓碑。恍惚间,墓碑上的那行生卒年数字、那个人们熟悉无比的名字,突然扎得人心剧痛,不少人甚至在杨素香和王恒召夫妇刚刚蹲下用手触摸王焯冉墓碑时,就泪水盈盈。
“孩子,你放心吧,我和你爸会照顾好奶奶和妹妹的!你自己也好好的……”杨素香抹了把眼泪,一边轻声念叨着,一边把苹果、香蕉等祭品拿出来,摆放在墓碑前。随后,她拿出了一块新买的毛巾,轻轻的、细心的、一遍又一遍的擦拭着那块不足1平方米的墓碑:正面、侧面、边缘……最终,她的手停在了儿子名字的上方,她的目光停在儿子的名字上,那强忍了许久的泪水夺眶而出,那人前伪装的平静一秒破碎,那句只有短短7个字的倾诉掏空了一位母亲所有的精气神:儿子……妈来看你了……
现场的几位年轻女孩,控制不住情绪,捂着嘴、流着泪跑开了;一位跟着父母前来的五六岁的小女孩,红着眼睛一头扎进了妈妈的怀里,肩膀耸动。或许她不知道自己的眼泪代表什么,可她明白,眼前那个伤心的阿姨很想自己的儿子,而她的儿子就在墓碑下。 “其实,我和他爸并没有来几次,不是不想,是不敢。”许久后,终于勉强控制住泪水的杨素香站了起来,先是向着四周众多的悼念者轻轻示意,然后缓步离开,走向陵园外,“就像儿子牺牲后,我们不敢回以前的老房子里住一样,我怕看到任何勾起回忆的东西,但又心心念念的想着。”
杨素香告诉记者,王焯冉自幼和奶奶特别亲近,以前在部队时,每周都会打电话回来,经常会和奶奶通话。奶奶今年已经74岁了,身体不太好,记忆也不太好,但偏偏对孙子的很多事情念念不忘。
“今年过春节时,老人一再追问:为啥这么久孙子也不打电话了?”说到此处,杨素香又有些哽咽了,“担心她身体受不了,我们全家早就一致决定对她隐瞒焯冉牺牲的消息。担心村里人说漏嘴,村干部特意开了一次村民大会,动员全体村民联合起来,把焯冉牺牲的消息彻底在老人面前封锁。所以,时至今日,老人还不知道孙子牺牲的事情”。
“焯冉最近训练比较紧张,没时间打电话;焯冉当班长了,事多,不能分心;焯冉入党了,不能动不动打电话了,不然其他战士会笑话的……”就这样,一家人用各种借口回应着老人关于“孙子为啥不回家、不打电话”的疑问。有时候,实在架不住老人反复的唠叨,就敷衍她:焯冉说有空就回来看你。每每此时,老人都开心不已,又会再追问:啥时候回来?国庆节?春节?
“好多时候,我和他爸看到老人如此,都会找借口赶紧离开。”此时,已经走出陵园的杨素香,慢慢转身,柔柔的再次看向了儿子王焯冉墓碑所在的方位,“虽然老人家注定等不到孙子回来,但让她活在期盼中也好。估计,这也应该是焯冉希望看到的”。
一位24岁男孩的丰碑
“兄弟,你值得所有的赞美!”“军魂!血肉之魂!”“我们的岁月静好背后,是你们的血肉支撑,愿天堂安好!”“兄弟,一路走好,祖国交给我们来守护!”……这是王焯冉墓前一部分悼念者的留言。对他们而言,这个年仅24岁的漯河男孩、英勇无畏的战士,已经活成了一座丰碑。
“24岁,最美最好的年纪,如同这个绽放的春天。”一位来自安徽滁州的网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是一名转业军人,也曾经在边境线服役多年,“对军人而言,保家卫国是最大的使命,一旦面对突发事件,没有人会考虑危险乃至死亡,因为这种事对我们而言,如同吃喝拉撒一样平常。”
这位网友告诉记者,他已经和几位战友约好了,等疫情再缓和些,会一起前往漯河、新乡等地,祭奠王焯冉等四位牺牲的戍边烈士,“我们要用最标准的军礼,向他们及他们的父母家人致意。”
“自2月19日,东方今报独家报道了王焯冉烈士的事迹后,前来祭拜的人就没停过,平均下来每天都不少于两三千人。每天早上7点开始,就有市民自发前来献花,老人、年轻人、孩子都有;很多单位、团体也会组织开展集体悼念活动;北京、上海、安徽、广西、西藏等外地人,也通过网上预订、快递代送鲜花等方式,表达着对烈士的敬意。”采访中,漯河市烈士陵园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已有省内外400多个单位、团体,共计46000多人通过各种方式祭奠王焯冉烈士。初步预计,今年清明节期间,前来祭奠的人数要比往年多出至少三分之一甚至半数以上。”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个多月来,几乎每天都有像小宋姑娘那样的鲜花店往这里代送鲜花,“我粗略统计过,最多的一天,有11家花店前来送花。显然,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英雄的敬意。”
说话间,记者看到,数百名身着校服的初中生排着整齐的队伍,面带肃穆,眼含敬意,在老师带领下走了进来、走向了王焯冉烈士的墓碑,然后向那位他们不认识但却无比崇拜的英雄,用稚嫩的声音喊出了热血沸腾的一句话:“保家卫国!不朽丰碑!”
如果英雄地下有知,王焯冉在这个春天,在魂归故里的第一个清明节一定很欣慰:因为,这才是他和战友用生命守护国家的真正意义所在。
编辑:赵鹏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