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大环境指数发布:区域间环境质量差异大

20.11.2016  14:32

 中新网陕西新闻11月19日电(梅镱泷)19日,《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暨“西交大环境指数”发布会在西安举行。西交大环境指数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等八大区域间环境质量差异大,生产布局是影响中国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2016年《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是西安交通大学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心继2015年《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首次发布后的第二版报告,由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袁晓玲与西安交通大学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心成员共同研究的最新成果。

  2016年《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阐述了应如何看待环境质量。分别介绍了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方法、步骤、指标体系和指数构建过程。其次,从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人口和空间三个角度,构建多维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对2013年八大区域和省域的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进行排名。报告将全国分为八大区域,即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区区、南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

  西交大环境指数结果显示,2000年-2013年,全国环境质量总量指数不断上升,环境质量持续恶化,2011年后全国环境质量总量指数上升幅度减小,环境质量恶化速度减缓,说明进入“十二五”以来,中国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八大区域环境质量总量指数演变与全国相似,但区域间环境质量差异大,不仅地理距离大的区域间环境质量差异大,而且地理位置临近的区域环境质量差异也不小,说明生产布局是影响中国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而非地理位置;北京、天津和上海的环境质量总量指数先上升后下降,环境质量改善趋势明显,其余区域的环境质量总量指数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环境质量并未改善,省域间环境质量差异大。

  袁晓玲介绍,报告中一再强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两个重要工具。报告的分析也着重关联两个政策工具的实施与环境质量改善的相关性,尝试从政策工具的角度解读中国环境质量的演变规律。

  此外,新版报告强调某一区域具备“低污染、高自净”的特征才有可能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以往依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单一政策工具已不能满足新环保形势下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环境质量的重新界定可以丰富中国改善环境质量的政策工具。污染总量控制制度加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工具组合应该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任景明表示,总体来说,全国环境质量整体有所改善,但距离治理目标差距仍然很大。在国家“五位一体”布局下,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突出,对环境工程的治理,正在以总量控制为抓手向以环境治理为核心转变。同时,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形成新的环境治理体系。(完)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