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秦岭的绿色“标尺”

24.09.2021  09:12

  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近年来,陕西持续强化“三线一单”落地应用,确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标尺”,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污染防治和资源利用效率,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还秦岭以宁静、和谐、美丽。

  “三线一单”,指的是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这是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进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近日,陕西以“‘三线一单’优化秦岭水资源规划、支撑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入选为生态环境部全国第二批“三线一单”应用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空间布局

  去年12月,陕西发布加快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意见,“三线一单”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如何将“三线一单”落实到秦岭空间的生态、水、大气、土壤和资源利用上,满足“红线、底线和上线”的管控要求,充分服务好新形势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于秦岭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此,省区域环评协调小组办公室多次向省秦岭办提供相关成果数据,开展成果数据与秦岭空间布局规划的分析比对服务。通过与“三线一单”分区结果对比分析,采纳“底线、上线”要求,秦岭地区在优化工程规划选址、环境污染防治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收效颇丰。

  今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八大专项规划进入编制阶段。其中,水资源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涵盖了水资源调度和水库建设等事项,规划总面积5.82万平方千米,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拟建56座水库和18个引调水工程。

  水资源保护利用专项与“三线一单”分区结果比对分析发现,秦岭区域56座规划水库中有13座涉及19个自然保护地,18个引调水工程起始段中有15个涉及38个自然保护地。秦岭规划环评审查意见立即提出,水库工程选址应避让自然保护地等环境敏感区。

  “秦岭水资源规划环评与规划同时开展,在充分吸纳‘三线一单’成果中进一步优化了工程选址布局,最大限度避让自然保护地,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优化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处长李强说。

  严守“底线、上线”优化水资源配置

  “秦岭区域河流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个别地方存在以乡镇生活源为主,夹杂少量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旭祥说。

  根据“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秦岭6市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从源头上减少农药化肥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强度,保障秦岭主要河流嘉陵江、丹江、伊洛河、汉江等出境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这是底线要求。”李旭祥说。水资源规划细化了污染物入河控制量、水质达标率等指标,优化了秦岭河湖水质保护、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水资源保护总体布局。

  据陕西省“三线一单”水资源利用上线专题用水总量评价结果显示,秦岭区域部分区县用水总量临界超载。如何在秦岭区域整体发展中不打破水资源利用上线,守护秦岭水资源涵养能力?

  按照“保护优先,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原则,秦岭区域须将生态用水纳入流域水资源配置和管理,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推进闸坝生态调度,优先保障生态用水;健全生态泄流、生态流量监控,加大环境执法与督查力度,保障河湖生态用水;增加枯水期河道下泄流量,确保河湖基本生态环境用水量。

  “秦岭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更加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就越高,水环境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省环境调查评估中心副主任杨林说。

  推进实施应用守护绿色家园

  秋日里的秦岭,层林尽染。近年来,随着秦岭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这里成为野生动植物的绿色家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风景名胜区达80余座,每年接待游客约850万人次。

  “一到春夏,我们这里每天都要接待大批游客,吃饭都要排队。”柞水县营盘镇秦丰村一组村民赵孝鹏说,以前在外面打工,顾不上家,现在环境好了,他在自家的院子里开办了农家乐,每年收入20多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更好地守护绿色家园,省区域环评协调小组办公室搭建统一的“三线一单”数据应用系统,集成“三线一单”编制成果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具体要求,实现“三线一单”成果落“”固化和动态管理,相应要求在数据系统这张“”上可以直观看得清、用得好。

  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省区域环评协调小组办公室持续推动省、市“三线一单”数据平台与政务大数据互通互联,衔接国家“三线一单”信息共享系统,逐步实现成果共享共用。

  “加快建立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省区域环评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孙丽说,我省到2025年将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美丽陕西建设目标。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