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申报"郑国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专家肯定

22.03.2016  09:47

  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副秘书长丁昆仑一行3人近日来我省考察、指导“郑国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工作。专家组前往陕西水利博物馆参观了陕西治水历史,徒步踏勘了古郑国渠遗址、历代引泾取水口遗址和现存的引泾碑文石刻,登上泾惠渠渠首大坝察看现代水利设施运行情况,沿总干渠驱车行进详细了解渠道变迁、管理维护和使用状况,并赴南、北干渠和西郊水库了解工程技术运用和现代信息手段使用情况。

  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个王朝的建设,先后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广惠渠、泾惠渠,堪称蕴藏丰富的中国水利断代史博物馆,现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郑国渠遗址历来享有中国水利史“天然博物馆”的盛誉。专家组认为,郑国渠作为我国秦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设计合理、技术先进、工程浩大,确实令人震撼。特别是主干渠一直沿用至今,造益当地,其地位和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的2260余年的灌溉效益,还在于首开引泾灌溉先河,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促使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的建立,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5平方公里的三角地带里密布着战国至今的十多处古渠口遗址、碑记,真实记录与再现了两千多年引泾工程的沧桑巨变,展示了我国水利灌溉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水利文化史。引泾渠首除历代故渠外,还有大量的碑刻文献,现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组对我省申报“郑国渠”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想法给予了肯定。一致认为,对郑国渠遗址的挖掘和保护,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建设成就,继承弘扬古代水利建设智慧和先进文化,对于加快推进当代水利建设,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构建人水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专家组希望我省组织精兵强将,尽快挖掘收集资料,完成现场保护和遗址区环境整治,并与文物保护单位合作搜集史料、素材,形成完整的申遗证据链。同时表示,将积极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对我省申遗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记者 张维)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