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父母装电梯买下整栋楼 老旧居民楼装电梯困难多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前些日子,浙江省诸暨市的郦先生为了90岁的老母亲上楼方便,花了几十万在老楼外安装了一部可以直达5楼的观光电梯。但是因为不符合当初约定的要求,电梯建成后,十几年的老邻居们不乐意了。后来经过协商,郦先生花费几百万,加价把所在单元楼下的4层全部买了下来,电梯这才保住了。
近几年,想在老旧楼房加装电梯的住户不在少数,但都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邻居们的意见不统一只是其中一方面,还涉及到政策、规划、费用等很多问题。刚才说到的这位郦先生花了几百万将整个单元楼全部买下,避免了电梯被拆除的命运。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份买楼的底气和实力。老楼加装电梯到底难在哪儿了呢?
浙江诸暨市的郦先生,住在该市的七建公寓。七建公寓建于1998年,大都是6层楼,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郦先生和父母分别住在小区的6楼和5楼。由于母亲腿上动过手术,上下楼不方便,郦先生便花几十万元装了一部直达5楼的观光电梯。郦奶奶表示,电梯装上后感觉方便多了:
郦奶奶:方便是方便啦!
记者:以前的话你都是怎么上去的呢?
郦奶奶:以前我这腿是好的。
记者:以前腿还是好的?什么时候腿不好了?
郦奶奶:去年。
自家虽然方便了,但郦先生安电梯却招来了邻居们的反对,原因是电梯离楼太近了,原来设计的5米距离缩短到1米多,影响了邻居们的出行。为此,有邻居还把郦先生告到了诸暨市规划局。规划局综合考虑,决定让郦先生和邻居们先协商解决。
诸暨市规划局副局长何宇彬:说实话,一个东西的存在啊,你也发现,他建起来也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所以我们基层政府从人性化的角度来执法的。假如他们协调好的话,我们也让他少损失一点;假如他们协调不好,那我们的审批会撤销的。
我国许多城市6、7层以下的多层建筑,通常都没有电梯,特别是一些老旧楼房,这给居住在里面的老年人带来很多不方便。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居住在这些小区的老年人数量会越来越多,给老楼加装电梯成为部分老年人的迫切需求。有很多地方也开始尝试改造,但效果怎么样呢?
早在2010年10月,北京市住建委、规划委等部门就曾颁布《关于北京市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的若干指导意见》,其中规定:已建成投入使用,且未设电梯的城镇多层住宅,符合本意见条件的,可申请增设电梯。不过,几年过去了,增设电梯的小区并不多。原北京市人大代表张风一直关注此事。在他看来,普通居民小区加装电梯举步维艰:
张风:现在北京市有很多楼房都在自己加装电梯。加装电梯的这些楼房主要是楼房是单位的房。纯居民的楼,现在看来是举步维艰。
张风认为,不同楼层的居民对于加装电梯态度不同,如果没有人来统一协调,很容易使方案遇阻。
安徽滁州的孙先生当初购买的就是没有安装电梯的户型。随着年龄的增大,现在已经近六十岁的孙先生每天爬上爬下六楼感觉到有些吃力。孙先生就想能不能加装电梯,但最终因为住户意见难统一而被迫搁浅。
孙先生:我们就是楼上面对门的四家子装,一二三四层都不愿意装。要物业同意,开发商同意,要周围邻居同意。
南京市去年10月份也开始实施《南京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暂行办法》。记者从南京市物业办了解到,《办法》实施后,他们接待了二三十位前来咨询和申报增设电梯的居民楼代表,因为一户或两户低层住户反对,而导致增设电梯计划受阻的情况非常普遍。
南京市物业办工程管理科工程师董坚:矛盾点就是业主不能全部同意,按照我们办法是百分之百业主一致同意,但是这个业主同意的比例,主要是在一楼的业主,一楼的业主担心到通风、采光包括出入受到影响,所以这部分业主大部分是不同意,所以这个方面不太能办成。
除了居民意见难以统一,规划问题、楼房结构以及设备的安装和维护费用都是加装电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北京电梯商会秘书长徐荣根:一个就是说规划允许不允许。第二个就是从结构上面,原来没有电梯井道的。你现在要加电梯,无非就是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在墙外面,重新做一个钢结构的井道。有的可能在楼里,在楼里就破坏楼层了。第三个就涉及到经费问题,买这个电梯的钱谁出。
面对这些难题,不少地方也在探索了一些新方法,上海静安区三和花园小区就引入了一台“座椅式电梯”。沿着楼梯扶手有一条盘旋的轨道,上边是把座椅,固定在轴承上,上下移动。和厢式电梯相比,安装这种电梯不用改变房屋结构,不影响采光,且成本较低,6到7层的住宅,安装费在30万左右,大约为厢式电梯的一半。坐上椅子,系好安全带,扳动扶手,小区的王阿姨操作已经相当熟练。
王阿姨:我转它,就上去了...扳动扳手,就下来了...
其实,很多地方对老楼装电梯都很重视,也专门制定了相关办法。比如,厦门明确,老旧住宅加装电梯,财政补贴50%,而且建设部门可以公开提供梯井钢结构设计标准图集;广州推行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办法中,7—10层楼高的老楼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出资分摊标准;福州则设立行政服务中心专窗,为旧楼加装电梯提供审批“一条龙”服务。
总说民生无小事,怎么能将百姓关心的事办妥,办到位,才是正事。虽然说探索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困难,但这些尝试肯定会为政策的完善,问题最终解决提供一定帮助。(记者刘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