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或签自律公约 抑制收视“对赌协议”
有业内人士日前透露,针对目前电视剧行业唯收视率论导致的“收视对赌协议倒逼收视造假”现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于日前召集央视以及北京、山东、上海、湖南、天津、安徽、江苏、浙江八大省级电视台的电视剧分管领导,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签署反对唯收视率、规范电视剧购播行为的自律公约。
收视对赌恶性循环
收视对赌,顾名思义,是指电视台和制作方在电视剧购买保底价的基础上,约定一定点数的收视率,假如播出效果达到或超过协定点数,则相应给予高于保底价的价格回报; 如果播出效果未能达标,则相应降低购买价格。
乍看之下,这样的协定能让电视台、制作方共同承担风险,一起在制作和播出流程上严控质量。但在实际操作中,电视台为了保证自身利益,往往将“收视对赌协议”当成购剧的第一道门槛,倒逼制作公司承诺收视率。而制作发行公司由此用尽一切力量去完成收视率指标,甚至不惜造假,形成收视污染。恶性循环之下,从前在暗处负责操纵收视率和污染样本的机构也越发猖獗,有的还干脆摇身一变成了制作公司,制作、造假双管齐下。时间一长,对电视剧质量的关注与坚持少了,不择手段完成收视目标、降低成本的现象多了。
据报道,2014年,有剧集签订了必须进入“同时段前15名”的对赌协议,结果该剧反常挤入前10,更出现了开播收视率立刻上涨、播完收视率马上跌落的明显造假现象。不少导演和制作方在受访时都曾感慨,现在的收视率越来越让人看不懂,导演高希希此前来沪宣传新剧时就曾疑惑感言,“今天我们也面临很多压力,确实很茫然,突然电视台评判标准也变了,我也老在怀疑自己,怀疑观众群,是观众确实喜欢雷剧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
业内曾“敢怒敢言”
面对收视率对赌以及造假乱象,多年来,业内人士曾多次疾呼改变这一现状。去年3月,中广协电视制片委员会曾向广电总局电视剧司申诉,要求官方禁止电视台实行电视剧播出与收视率挂钩的合同模式。当时申诉书中明确认为,这一购剧模式是电视台的“霸王条款”,希望主管部门能够叫停。申诉书还曾指出,收视率并非客观标准,国内收视调查机构数量有限,因此没有调查机构能够保障数据的权威性,收视率调查结果本身就缺乏公信力。
而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和6月上海电视节上,这一现象也被反复谈及。在诸如《收视对赌给行业带来的,只有死路一条》等评论文章中,业内人直指这一现象将产生一系列恶果,如“品质引导几乎丧失殆尽”、“有追求没有渠道的公司被无情清理与践踏”、“电视文化成了虚拟的符号”。
不过,“敢怒敢言”之后,真正的变化却极少。此前受访时,电视台方面对此也是满腹委屈,将责任归咎于不断飙高的电视剧单集价格、参差不齐的剧集品质以及多变的观众口味。而对于此次由总局出面牵头发布自律公约,多家卫视目前都三缄其口。昨天下午,记者试图联系总局约谈的各家卫视,但其宣传人员大都未有回应,或表示对此也“不太清楚”。
有了自律还盼有法可依
相较于电视台的沉默,电视剧创作者对这一倡议则表现得比较积极。在微博上,包括高群书等导演都主动转发表示支持。而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曾创作《二炮手》等热播剧的新丽传媒制作人、发行人高金玺说,目前的收视对赌的情况对有品质的作品和优质的制作公司,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一种不公平市场机制,对市场的良性循环肯定是毁灭性的,“很多用心良苦的作品会在这种不良循环中渐渐地消失,换来的不是行业制作水准的进步,而是毁灭性的打击,收视对赌无论是甲方还是乙方,是一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他坦言,主管部门开始关注并管理乱象,会是一个好的开始,“维护一种客观公正的收视评价体系,对于影视产业的长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想踏实做事的制片人和制片公司而言无疑是好消息,肯定是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大呼叫好”。
此外,还有创作者表示,希望收视率问题在未来能进一步得到法律保障。创作《甄嬛传》、《芈月传》 的著名编剧王小平在微博上说,目前对赌协议有明有暗,怕就是怕自律不能真正到位,“除非用法律手段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