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多措并举盘活搬迁后的撂荒地

04.11.2015  09:36

  本报讯(记者 乔佳妮 实习生 方彤 通讯员 胡德慧)搬入社区,生活条件虽有明显改善,然而,不少搬迁群众因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加上家里青壮劳力常年外出务工,山上原承包的土地基本都撂荒了。对此,白河县通过工商资本与农业资源融合、项目建设与企业经营对接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群众搬迁后土地撂荒”破解之法。

  10月22日上午,70多岁的张忠贤在地里挖红薯。“今年雨水好,红薯不仅个头大,产量还高,收成好得很。”张忠贤说,现在他家已经搬到山下的裴家社区了,土地流转出去,自己又闲不下来,所以在园区上班,既能挣钱还能锻炼身子骨。

  张忠贤所说的园区,是白河县天宝农业现代示范园。走进园区,一块块梯田、一栋栋圈舍,一排排大棚,在秋日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但是,未建园区前,园区所在地天宝村一直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熬不住穷困的年轻人,纷纷选择了外出打工,再加上移民搬迁,村里的大片地都荒芜了。

  为解决土地撂荒问题,白河县制定了“61120”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即为移民安置社区配套建设6个农业示范园、11支专业合作社和20个示范点,探索通过工商资本与农业资源融合、项目建设与企业经营对接,破解土地撂荒问题。

  2013年,白河县兴达农业开发公司与仓上镇天宝村三组89户达成协议,帮助群众搬迁到新建的裴家社区,同时连片流转土地6000亩,在给搬迁群众流转费用的基础上,还吸纳他们到园区就业。不少像张忠贤这样的搬迁群众生活发生了巨变。家住仓上镇裴家社区的秦仁新,几年前是村上有名的危居特困户。如今,秦仁新就地由农民变为建筑工人,月收入3500元左右,妻子通过劳务培训当上了兴达公司农家乐的厨师,月收入3000多元。

  除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园区经济,白河县还充分发挥返乡能人的带动作用,引导搬迁群众用好土地。

  冷水镇三院村166户618人搬迁至花湾社区,村子不少土地荒芜。2012年返乡能人周汉胜和三院村委会牵头,争取国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支持,把村上4000亩山地流转过来,建成核桃及油用牡丹产业示范园,改建新建产业路8.5公里、饮水灌溉管网10公里、加工厂房1000平方米,不少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搬迁户储召林就在核桃园务工,每天能拿到100元工资,媳妇通过劳务培训进了制衣厂,月收入2000多元,再加上家里80多亩承包地的流转费,全家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如今,白河县通过积极探索避灾扶贫移民搬迁与产业园区建设、新型社区同步协调发展的思路,最大限度地释放移民搬迁的综合效应。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移民搬迁1万余户3.5万余人,流转土地1.3万多亩,流转林地1万亩,建成6个农业园区,解决了1.8万多名搬迁群众就业,搬迁户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