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畔的中国】从星空中来,千年古都郑州绘就城市发展新画卷
未来网郑州10月16日电(记者 凌萌)这里有中华文明起源的标识性遗址,有被称为中国最早天象记录的天文绘图,更参与和见证了夏、商奴隶制王朝建立的全过程……这里,就是坐落于黄河岸边的“瑰宝”——郑州。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千年前的郑州大地上,黄河水孕育了古老而神秘的华夏文明。时过境迁,黄河依旧奔流不息,古都郑州也正徐徐揭开尘封千年的面纱,走向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10月14日—15日,记者随“母亲河畔的中国”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河南郑州,探寻这座古都跨越千年的“前世今生”。
尘封的历史:大河村遗址一窥前人智慧
“5000多年前,郑州先民住着怎样的房子?”“用的是怎样的锅碗瓢盆?”“如何起居和生活?”这些问题,在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内都能找到答案。
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标识性遗址,大河村遗址包含有仰韶、龙山以及夏、商四种考古学文化,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父系氏族阶段直到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距今6800—3500年,延续时间长达3300多年,文化层堆积厚达12.5米。
距今约3600—3300年的原始瓷尊。(未来网记者凌萌 摄)
走进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厚重的历史底蕴气息扑面而来。惟妙惟肖的仰韶先民群塑像、满目琳琅的生活器具,一眼千年,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数千年前这个“星空下的村落”。
据讲解员韩亚宸介绍,大河村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精美彩陶,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在仰韶文化中独树一帜。其白衣彩陶、红衣彩陶和丰富多彩的图案类型、高超而娴熟的绘画手法、种类繁多的器物类型,标志着史前彩陶文化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峰,也绘就了一幅史前文化欣欣向荣、高度发达的历史场景。
在文物展厅内,一件件历经岁月洗涤的古老文物背后,都有着遥远而又亲切的故事。彩陶盆、小口尖底瓶、陶鏊……这些尘封千年的古物,为我们绘就了一副史前文化高度发达的场景,先民的智慧无不令人惊叹。
数千年前郑州先民使用的陶鏊。(未来网记者凌萌 摄)
记者注意到,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内,如今人们广泛使用的生活器具很多都能在这些文物中找到影子。比如烙饼用的鏊、蒸煮用的箅子等,外形、功能都与先民们用的陶鏊、陶箅等极为相似。
此外,大河村遗址还多次出土了绘有天象图案的彩陶片,图案多为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星座纹、彗星纹等,被认为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天文学实物资料,彰显着千年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数千年前郑州先民建造的“三室一厅”。(未来网记者凌萌 摄)
“大河村遗址面积之大、遗物之丰富、延续时间之长、包含文化内容之广泛,是中原地区其它古代遗址中很少见的。”韩亚宸介绍称,大河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原始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漫长的历史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和确凿的地层证据,同时也为探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序列和分期划段及类型研究提供了一个时代标尺。
千年后的回响:黄河岸边一览生态发展之路
大河汤汤,亿万斯年,平川泱泱,苍莽无边。深秋时节,漫步在黄河岸边,烟波浩淼,秋水天长。
站在郑州黄河滩地公园南裹头观景点远眺,黄河水滚滚东流去,两岸风光尽收眼底。远处的河道,近处的芦苇,翩翩起落的候鸟,一派静谧祥和。
据郑州黄河滩地公园建设发展局局长赵红勋介绍,南裹头系1963年破除原花园口枢纽工程拦河坝遗留的一段,长2244米,残余工程横卧河滩,成为一处控制河势的工程,1964年拦河坝残端经裹护整理,处于南岸,故名“南裹头”。
郑州黄河滩地公园俯瞰图。(郑州市网信办供图)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环境脏乱差的集中区域。“前几年,黄河岸边杂乱无章地分布着一些破旧的渔船、小工厂作坊、沙场,生产生活用水直排黄河,严重污染了黄河水质。”赵红勋向记者表示。
为了还“母亲河”一片清净,还周边居民一份安宁,郑州市开启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之路。自2020年起,逐步开展建设慢行系统骨架、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黄河生态农业示范区以及黄河滩地保护核心区生态修复等建设。
据了解,郑州黄河滩地公园规划面积44平方公里,总投资35.76亿元,分为黄河滩地生态修复区、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黄河生态农业示范区等14个功能分区。
其中南裹头观景点位于黄河南裹头险工点,总面积3公顷,南北长170米,东西宽110米。
郑州黄河滩地公园内一景。(未来网记者凌萌 摄)
赵红勋介绍道,南裹头观景点西侧设计了观河平台,让人登高远望,感受黄河壮美奇观;中部设计了惠济黄河客厅,满足市民喝茶赏景休憩功能诉求;东侧为剧场,给游客一个集小型音乐会、表演、演讲、休息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剧场空间。
“现在,在这里开车随便转一转,就能发现20多种鸟类,最多的是斑鸠,还有很多白鹭、喜鹊等。这里还出现过多种小型食肉类动物。”赵红勋自豪地表示,郑州黄河滩地公园生态环境的改善让他十分欣慰。
如今,文化资源与生态资源交相辉映,古老的黄河流过漫漫岁月,千年古都郑州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