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民族的明天:陕甘宁边区鲁迅师范学校历史纪实

22.01.2016  11:34
            《陕西日报》2016年1月21日(特约撰稿人 杜文娟 晓羽)题:为了民族的明天——陕甘宁边区鲁迅师范学校历史纪实


师生在北门外合影
            1937年2月,黄土地上的紫花苜蓿沙打旺还没有破土,紫穗槐和枣树尚无绿意,连豆粒大小的苞蕾都不曾出现。一束红花妖娆绽放,历经炮火洗礼,战争考验,由娇弱到丰硕,直到长成参天大树,这款人间奇葩,就是陕甘宁边区鲁迅师范学校。
            鲁迅师范学校从成立到结束历时两年多时间,三次搬迁,培养出近500名学员,有共和国石油工业的先驱,军政重要领导,著名作家,各条战线的众多精英。昙花般美艳又永恒的鲁师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呢,时光回溯到上世纪前半页……

转移途中。1938年4月1日转移至新正县长舌头区马家堡村
            ——徐特立穿一身破棉袄,坐在同样破衣烂衫的小学生中间。 为了领导西北人民革命斗争,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执行委员会决定,在陕甘宁晋苏区设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办事处共设八部一局,徐特立任教育部部长。              
            要在陕甘宁边区发展教育事业,为革命和建设培养人才,就必须了解边区教育的历史和现状。1935年11月7日,徐特立与办事处机关工作人员来到陕甘晋省委驻地瓦窑堡,自然到当地唯一的学校列宁小学听课,这位长征队伍中年龄最长,时年58岁的教育家,穿一身破棉袄,腰间扎一根绳子,静静地坐在同样破衣烂衫的小学生们中间,从气质面相上看肯定不是当地学生的父亲或爷爷,年轻英俊的陕北教员王志匀以为他是部队的马夫。第二天,董必武、冯雪峰、徐特立一同前来听课,听完课以后,冯雪峰向王志匀介绍了二位。这位出生于延长县张家滩,在绥德师范读书时加入共产党,担任过红二十六军团秘书,刚刚筹办了这所瓦窑堡列宁小学的后生王志匀,对教育家徐特立仰慕已久,听说徐特立随长征队伍来到陕北,曾经幻想聆听大师教诲,哪会想到真佛就在眼前。              经过调研,徐特立发现,陕北高原文盲遍地,学校太少,知识分子奇缺。全苏区共辖23个县,150万人口,初级高级小学只有120个,文盲竟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九。大部分知识分子进入革命队伍,很少有人做教育工作。由于生产水平低下,劳动力消耗大,小孩大多拦羊喂猪干杂活,很少有送子女读书的习惯,有人还把教育看作有害无益的负担。 
            实地走访中,徐特立惊喜地发现,这里有办冬学的习惯,说明老百姓有求知的欲望,绝非愚不可教。办教育要从实际出发,为现实生产生活服务,使教育形式和内容符合当地生产和生活实际,满足人民愿望和要求。 
            深思熟虑以后,一个发展陕甘宁边区教育的方略在徐特立胸中渐渐成熟,这就是通过发展师范教育来带动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要素,在教师奇缺的陕北,必须把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教师放在首要地位。 
            红军长征初到陕北的1935年冬天,为了迅速培养急需的小学教员,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协助陕北省教育部在瓦窑堡创办了一所小学教师寒假训练班,徐特立亲自担当训练班的班主任,从编写教材到上课,样样都干。不久,培养的80名小学教师携带着文明的种子,走向边区各地,这是陕甘宁边区教育的第一批拓荒者。 
            1936年7月,新文字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徐特立是新文字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把新文字看作扫盲利器,在保安县(今志丹县)办起了夜校,开始了运用新文字扫盲的试验工作。这年冬天,在扫盲夜校的基础上,招收了一批病残战士和地方青年积极分子,创办了扫盲师范,并亲任校长,在边区开始了师范教育的最初尝试。没有教材和教师,采用新文字自编自教,在日后的社会教育中,这批学员成为运用新文字扫盲的生力军。
            —— 毛主席指示应当创办一所中等师范,校名应叫鲁迅师范 1936年7月2日的保安县城(今志丹县),阳光明媚,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美国著名女记者作家海伦·斯诺与徐特立亲切交谈。海伦·斯诺说,在陕甘宁边区办教育,要是西方的教育家,谁都会感到气馁。徐特立答,在文化上,这里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如果有时间,我们在这里能够做到使全中国震惊的事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全国引起轰动。1937年1月,党中央从志丹迁到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心。就在这个月,徐特立向中央政府提议创办一所列宁师范学校,毛主席指示,应当创办一所中等师范,校名应叫鲁迅师范,因为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这样一方面用以纪念鲁迅,另一方面有利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是,1937年2月2日,扫盲师范易名为鲁迅师范,成为陕甘宁边区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王志匀任校长。校址设在延安二道街,校舍是中央财政部让出的几孔窑洞,学员只有原中央内务部介绍来扫盲班学习的红四方面军连排级不识字的干部,和延安机关送来的几个勤务员,总共23人,师生均在中央政府食堂吃饭。鲁师成立不久,延安粮食供给发生恐慌,学校迁往较为富裕的延长县城。 
            徐特立在鲁迅师范学校生活工作了三个多月,规范和制定了较为翔实的一套方案。《鲁迅师范学校校歌》随即产生,词作者成仿吾,吕骥为其谱曲。 
            ——救救孩子的呼声喊在二十年前,教育孩子的责任落在我们两肩,我们鲁迅师范的青年。敌人的炮火响在黄河边,战士们战斗在前线。要艰苦学习,努力锻炼,才有健康的奶汁哺乳孩子们,他们是我们民族的明天。 
            鲁迅师范从成立到结束,学生来源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大关中各县,其中韩城县及合阳县东北区学生较多,有人把鲁迅师范戏称为韩城师范。 
            学员纷至沓来,教员弥足珍贵。学校设教务处、训导(训育)处、总务处。教务主任马肖云,训导主任董耀卿,总务主任傅贵典,党总支书记陈洪忠。学校迁往马家堡以后,校长林迪生,训育主任刘端棻。 
            陕甘宁边区中等学校教材,起初只是由边区教育厅提出总要求,由教员根据各校教务处制定的课程内容及教学进度,自行编写提纲或讲义,付印前交教务处初次审核,再送教育厅审定。抗战初期,各中等学校大多模仿高级干部学校,偏重政治教育,教材内容主要以国防教育为宗旨,以抗战建国为中心。课程设置根据战争和边区教育发展需要而确定。鲁师政治课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为教材。中国地理以抗战地理为主。中国历史主要讲中国近代史,以李鼎声著的《中国近代史》为主要教材。自然常识以防空防毒及日常卫生知识为内容。国文则以富有民族思想的各种文章为内容。 
            鲁师的队伍日新月异,逐渐壮大,学生文化程度由文盲提高到初小高小毕业水平,还有少数中学毕业生。学生由最初的23人增加到360人。 
            没有粉笔,利用木炭粘土做粉笔。没有毛笔纸张,就在沙盘泥地练习写字。没有书的时候,就不依靠书本,凭借理解力和记忆力来学习,只要教员有一本书,就可以进行讲课,至于桌椅更不是问题。没有教室,野外教学。 
            随着小学教育的发展,师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成为突出问题。单凭鲁迅师范的培养是满足不了需要的。为了尽快培养师资力量,提高小学教员的文化政治素质,边区教育部还利用寒暑假,举办小学教员训练班。 
            徐特立非常重视小学教育,认为儿童教育是一切国民教育的基础。1937年徐老恰好耳顺之年,依然亲临指导,登台讲课,经常与学员促膝交谈,嘘寒问暖。 
            1937年10月19日,毛主席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上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我们为了永久纪念他,在延安成立了鲁迅图书馆,在延长开办了鲁迅师范学校,使后来的人可以想见他的伟大。 
            鲁迅师范学校很快成为一所闻名遐迩的学校,声誉远播全国。
            —— 迁校时全校师生在延安只住了一天,借宿在一所学校里 七七事变以后,河防吃紧,先在师范班后编入师范一班学员张振候对此记忆犹新,他入校的时候恰好赶上师范班毕业,当时校址还在延长。师生们为这一届毕业生开了欢送大会,祝贺他们走上新的战斗岗位,还组织了文艺演出。 
            张振候所在的师范班只剩下33人,为防日本飞机轰炸,过的是军事化生活,一天夜里紧急集合,没有经验的新生连裤子都来不及穿,鞋袜丢落一地。离延长县城不远的黄河对岸大炮时常响起,学习受到影响。师生用大量时间修建防空教室,有时候学一些新文字。当时的伙食非常简单,吃的小米是从山西运来的义仓粮食,霉味很重,菜是清水煮萝卜丝,上面漂着几片辣椒片,连油花花都很难见到。 
            迁校时,全校师生在延安只住了一天,借宿在一所学校里。当天下午四五点有首长来看望大家,并会见了鲁师的新老负责同志,待首长走以后,张振候才听说有毛主席林伯渠和边区教育厅长等同志。那件事对他触动很大,觉得首长对学校非常关心,也为没有认出毛主席而后悔。 
            1938年4月1日,新任校长林迪生带领全体教工10多人和150多名学生,前往新正县马家堡村,新正县就是现在的旬邑县。师生徒步几百公里从陕北到关中,到达关中分区领导机关驻地时,受到分区领导和各界群众欢迎。专署教育特派员张剑颖带领干部及新正县小学师生,到马家堡村东五里外欢迎他们。中共关中地委书记习仲勋,分区专员霍维德专门接见了大家。人们纷纷议论,边区仅有的中等师范学校搬到关中分区来啦。 
            到马家堡以后又招了100名左右新生,学生总数达250多人。两个师范班,一个预备班。校部和预备班住在马家堡,师范班住在沟对面的畅坡头。鲁师先后在赵庄和雷庄住过。师生利用课外活动和体育课,足足用了3个月时间,自己动手,挖了13孔窑洞,大家住得相对集中一些。 
            当时,有的乡镇连一个中学毕业生都没有,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不会读报念文件写信。后来西北局要求,一个区配备一位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干部,提高文化是当时党和政府的大事。学校初到关中,各县急需小学教员,便从师范班选出28位比较优秀的学生,训练1个月,分配到关中及庆阳县工作,得到各县欢迎,鲁师在关中各县印象非常好。 
            刚到马家堡麦子还没有收割,吃了一段时间半裸麦粒子。有段时间,师生供给紧张,自力更生,开荒种地,柳树叶子充饥,有的桌子三条腿,窑洞既是寝室也是教室,还是自习室。由于人多,面条下锅容易糊汤,就不太吃擀面。煮小米干饭的时候,炊事员会把黄亮亮的锅巴分给嘴巴乖巧的女同学,男同学看得眼红。学校吃水要到河沟挑水或毛驴驮水,一年四季不洗澡,也没有洗澡的习惯,更不刷牙。有的老师很讲究,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同学们很羡慕,学着老师的样子,洗脸刷牙,说话文明,对人礼貌。 
            1939年春,国共两党发生摩擦,旬邑事件发生,为保障师生安全,1939年7月,全体师生分三队先后返回陕北吊儿沟,鲁迅师范学校正式结束。鲁师在关中办学共计16个月,处于兴盛到结束这个时期。 
            鲁师从1937年2月成立,到1939年7月结束,从最初的扫盲班到较为正规的师范学校,共培养了近500名学员,8个班(队)。鲁师从在延安成立不久搬迁至延长,再从延长搬迁到关中马家堡,然后从马家堡迁到安塞县的吊儿沟,与当时的边区中学合并,改名为边区师范,后亦称边区第一师范。 
            —— 鲁师毕业的青年教师,成了边区教育工作中的“主力部队” 战火纷飞挡不住追求真理的愿望,两年多的时间,鲁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教职工有王志匀、林迪生、董耀卿、傅贵典、陈洪忠、张腾霄、李子钦、马肖云、马健翎、李飘萍、赵文藻、李一纯,刘若曾等。学员代表延泽民、焦力人、杜鹏程、高步林、习仲恺、鬲贯中、冯元硕、张振候、孙炳先、赵智翔、范云轩、亢思逊、杨德厚、雷高艺、杨荣、魏俊杰、付春杰、冯剑涛、刘文忠、刘刚、王健、江华、师秋朗、文普华…… 
            师范一班学员焦力人是韩城人,1938年入鲁师读书并入党,曾任陕甘宁边区延安中央印刷厂、边区第一兵工厂科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局长,大庆油田、江汉油田石油会战指挥部领导,石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石油工业部顾问等职。中共十二大代表,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学员马健翎是米脂县人,生于1907年,58岁去世。1944年11月,初冬暖阳,枣园红火,陕甘宁边区文教代表大会召开,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亲手将“人民艺术家”的奖旗授予马健翎,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他是我国最早获得这一光荣称号的戏曲作家。陕西戏曲研究院研究员艺术指导杨云峰评价,马健翎是中国戏曲现代戏之父,是中国第一位把老百姓当成主人公来写的艺术家,不但是一位戏曲作家还是一位合格的职业剧团经理人,几十年后的现在,《血泪仇》《十二把镰刀》《赵氏孤儿》常演不衰,成为几代戏迷的共同记忆。 
            师范班学员延泽民鲁师毕业以后当过教师,后来离开教育战线,作了宣传工作,从陕西省委宣传部一直到黑龙江省作协,再到中国作协书记处常务书记兼文学讲习所所长,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等。1999年病逝于北京,骨灰由家人护送回老家,长眠在绥德县延家畔村山头上。延泽民著有长篇小说《无定河》《雷声千里》等,散文集《小红军》《阿尔卑斯山的沉思》《寻找到的脚印》《我唱过的歌》等。 
            师范三班学员杜鹏程去世以后,重病缠身的路遥饱含激情,以文抒怀。认为杜鹏程是少数敢踏入无人区的勇士,并敢在文学的荒原上竖起自己旗帜的人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名忠诚的革命战士。在生活和创作中,始终不渝地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炽热的诗情与哲理的和谐统一,是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开拓性建树。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在他的故乡韩城,建起了公园,竖起了塑像。战斗了一生,辛苦了一生,写作了一生的杜鹏程,终于安息在故乡的高山上,东望滚滚滔滔奔流不息黄河水,西倚莽莽苍苍之群山,北顾雄伟壮观之龙门,南望生他养他的苏村,远眺高耸入云的司马迁祠墓。杜鹏程,鲁迅师范学校的骄傲,《保卫延安》,人文大地的共同财富。 
            师范一班学员习仲恺十多岁的时候,希望参加正规军到抗日一线打仗,大哥觉得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太落后,建议弟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鲁师毕业以后,分配到关中地区新正县委组织部工作,新正是共产党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双方争夺的地方,犬牙交错,摩擦不断,经常转移,居无定所。解放后,一场变故,大哥被隔离审查,习仲恺受到牵连,下放到陕北府谷县三年,担任过大队支部书记,带领农民植树修地,用自己的钱购买树苗,后来在丹凤县和商洛行署工作过,“文革”结束后到省供销社工作,然后绕了一个大弯子,回到组织部门工作,直到退休。鲁师给予的启蒙教育使他历经磨难始终不忘来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也是师范一班的学员高步林,也是韩城人,小学读书时就接受进步思想,1936年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并很快入党。1938年1月到鲁迅师范学习,半年后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局派往延长县教育科任特派员,后任第三科科长。曾在延安县二十里铺试办过边区政府第一所女子小学,受到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及教育厅长周扬的表扬。后来到延安大学法学院学习,从此成为安全保卫战线的一员,是陕甘宁边区最早一批公安人员,也是陕西省安全保卫工作的先驱者之一。 
            同是师范一班学员鬲贯中,鲁师毕业以后,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最艰苦、最需要教师的地方去,便同鲁师学员刘怀德、孟玉竹、卫子敬一行四人到了陕北安塞县,又只身去县招安区创办招安小学,并任校长和教员。为了填饱肚子,粮食不够吃,经常到菜地捡拾烂菜枯叶充饥。没有学生,挨家动员,没有书本课桌,自己编写提纲,挖空心思讲故事,借桌子板凳,找木匠修补门窗做黑板。领着学生到河沟,找来石板石块,磨成石笔,用煤灰将石板刷成小黑板,让学生在上面练字作算术。他任小学校长还担任乡政府文书,起草工作报告,传达上级文件,帮群众写信写契约。一年后,这所小学成为乙类模范小学。后来他又调到安塞县真武洞小学任教导主任,学校没有校舍,他住在破庙,一住就是几年,当了校长以后,依然住在庙里。安塞县真武洞小学系安塞县中心小学,又负责安塞县干部培训。教师出身的鬲贯中后来到省水利战线担任领导职务,依然不忘为人民服务宗旨,继续为百姓排忧解难。 
            尽管鲁师存续时间不长,经历了战火纷飞,几经搬迁,对边区教育贡献巨大。为边区造就了很多优秀乡村文化干部,促进了边区文化教育发展;冬学教员虽然不尽是鲁师学生,但在冬学运动中,鲁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政府的一切号召,都尽力配合;广泛推广新文字,成绩是良好的,新文字不但学得快写得快,而且能正确表达思想。 
            红军来陕北之前,只有120所小学,到1938春季,学校增加到700所,学生增至1.4万多人。到1940年秋季,边区小学增加到1341所,学生多达4万多人,与1935年相比,增加了10倍以上。 
            1941年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说,鲁师毕业的这批青年教师,形成了今天边区教育工作中的主力部队,这是我们边区教育事业中最宝贵的财产。 (信息采集:卢延辉)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