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工作规范运行 强化代表日常履职 监督推进村民自治 旬阳让乡镇人大工作变虚为实

11.04.2016  18:42

        旬阳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以抓乡镇人大主席团规范运行、强化代表日常履职、监督推进村民自治“三位一体”的新路子,实现了乡镇人大工作由闲到忙、由虚到实的根本性转变。 
        乡镇人大有了“常设机构” 
        “应将老龙沟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作为重点项目写进‘十三五’规划”,“应该发挥好自然和传统优势,在冷水河流域发展以油用牡丹为主的山林经济,既能保护水源,又能拓宽农民增收新路子。”在白柳镇人大主席团第五次会议上,主席团成员踊跃发言…… 
        “过去镇人大主席团履职仅限于一年一度的人代会。”白柳镇人大主席任兴斌深有感触地说:“如今,镇人大主席团每季度就召开一次例会。”乡镇人大主席团“例会制”,已成为旬阳乡镇人大工作创新的最新样本。 
        自2012年换届后,旬阳县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乡镇人大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赋予乡镇人大主席团二十八项职权,使之成为“常设机构”。按照有牌子、有专人办公等“十有”标准,规范建成21个镇人大办公室。 
        与此同时,蜀河、吕河、麻坪三镇开展主席团规范履职试点,取得点上经验后召开现场会,在全县推广。目前,全县21个镇人大以抓好“科学选择议题、深入视察调研、广泛收集民意、形成审议意见、认真交办落实”五个环节的人大主席团例会模式已经形成。 
        让代表“”起来,让工作“”起来 
        “刚当选代表那会儿,怎么当代表,很生疏!”石门镇人大第四代表小组陈霞代表说,现在一年参加四次代表小组活动,每月接待一次选民,为选民办三件实事,坚持记《民情日记》……如今,说起代表履职,陈霞头头是道。
        “村民们反映石门村公路损毁严重,影响通行,群众意见大,我向镇人大提出建议案,很快得到立项修复。”在陈霞的《民情日记》里,对于村民们反映的用电、饮水、道路、产业,以及家庭矛盾、扶危济困等大大小小的问题65件,都得到妥善解决。像陈霞一样,全县1387名县镇人大代表记录《民情日记》成为履职的“硬杠杠”。 
        如何让代表“”起来,让代表工作“”起来?旬阳县人大常委会将全县县镇代表就地编为180个代表小组,按有“十有”标准建设了180个代表工作室,形成全县统一的履职平台。制定出台的代表接待选民、民情日记、联系选民和向选民述职等系列代表小组工作制度,促进了代表日常履职,充分发挥了代表在闭会期间的作用。 
        同时积极推行“双联系”制度,县人大常委会及镇人大主席团成员每人联系5名人大代表和5户群众、人大代表每人联系10户群众。近三年来,全县县镇人大代表走访联系群众1万多人,接待选民3万多人次,提出意见建议3000多条,解难事办实事5000多件,捐赠爱心资金200余万元,架起了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两项制度”让村民自己“说了算” 
        “不比厚葬,比厚养。”旬阳县甘溪镇甘溪社区主任王仕忠说:“自从将‘厚养薄葬’纳入村规民约后,村里白事大办现象明显好转。” 
        2015年10月,甘溪社区“三委”制订了遏制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的《村规民约》,得到社区居民认同。“与其在老人死后大讲排场,不如让老人生前吃好、喝好、穿好,过得幸福。”一位居民说,“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孝敬老人的新风尚在社区广泛兴起。 
        10至15户选一名代表,各村(居)普遍成立村民代表议事机构,重大事项“村民代表会议”来决策。仙河镇观庄社区去年通过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了一项规定“每户收取72元环卫费”,社区成立了环卫所,实现了街道卫生天天清扫、垃圾及时清运;金寨镇庙子垭村通过“一事一议”,动员村民自愿捐资80余万元,硬化了村上最后5.5公里道路;城关镇刘店社区通过村民提、村民审、村民表决、村民执行的方式,将“对考入重点院校的大学生给予1000元现金奖励”、“建房面积最大不超过130平方米”等写入该村《村规民约》。 
        2013年,旬阳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专题调研和审议,形成加强村民议事制度和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两项制度”的审议意见,扎实推动村民自治工作,被列为全县重点工作,由县人大常委会具体监督指导落实。随后,明晰思路,制定《村民自治章程》(示范文本),持续加强督查指导。 
        目前,全县305个行政村(社区),村村成立议事机构,完成了新一轮《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修订工作。全县村民自治工作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两项制度”运行趋于规范,村级民主治理长效机制正在逐步确立。

      (杨雁斌 赵攀强 邓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