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演员苗阜、王声:从艺者也要走薛瓦勒的路

25.10.2015  12:17

  北京10月2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周宁 熊琳 张漫子)相声演员苗阜喜欢“法国邮差薛瓦勒之理想宫”的故事。这个名叫薛瓦勒的邮差,用了33年时间,每天在他往返乡间的途中收集天然材料,最终建成心目中的理想宫殿。如今,薛瓦勒之理想宫已成为法国文化遗产之一。

  “从艺者也要走薛瓦勒的路。”相声演员王声说,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年来,他和苗阜推掉了许多活动和演出,专心忙于筹备他们从艺以来的第一场相声专场。

  “创作的速度可能永远跟不上观众的需求

  2014年的微信朋友圈里,不少人转发一段相声视频,并附一句话:“快看看,挺逗的!”这段视频就是来自陕西青年曲艺社的相声演员苗阜、王声的作品《满腹经纶》。

  一年过去了,网友们都很关心“哥俩儿的新作啥时候问世”。“说实话,压力挺大的。我们创作的速度可能永远跟不上观众的需求。”苗阜坦言,自从《满腹经纶》火了以后,他和王声以前的相声作品都被热情的网友给翻了出来,浏览量从原来每条七八百次猛增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次。“八年的作品一晚上就被网友回看完了,这其中还包括我们感觉并不完美的作品。

  为了创作好本子,哥俩儿没少“折腾”:请编剧团队帮忙剧本创作,办相声演出专场总结演艺得失……尽管工作越来越忙碌,但面对观众们望眼欲穿的新作,哥俩儿还希望朋友们能再多给点儿时间,让他们再打磨打磨。

  “我们现在有名气了,就更要珍惜,尽可能奉献精品。”王声说,也许以现在的知名度,上网扒段子说说并不难,一些观众也会看得挺乐呵。“但这样的作品说完以后,观众啥也记不住,演员也没成就感。相声演员还是要努力创作‘名段’,才对得起观众的厚爱。

  “抢救绝活需要与时间赛跑

  “曲艺演员,创新必不可少,但想创新就得先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才有发展二字可谈。盲目求新就是往火坑里跳。”苗阜说,“很多人不知道啥叫继承,觉得穿了大褂、往桌后面一站、搭块手巾、放块醒木就叫继承。这都是浮于表面的东西”。

  王声心里一直有个夙愿:有朝一日全国青年相声演员都能传承老一辈艺术家手中的“绝活”。“传统相声技巧好似一个公式。几百年来,我们的前辈已经总结出相声创作的基本公式。”王声说,如果能学到这些“公式”,并结合新时期的“包袱”,就更有可能创作出观众喜爱的作品。

  苗阜和王声也做过类似尝试,对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志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五味俱全》,用现在的语言习惯和模式进行改编,并加入新元素,让节目看上去更鲜活,获得观众好评。

  然而,想要学到这些“公式”并不容易。王声告诉记者,传统相声的视频和文字资料并未大量公开,原因有二:一是当年的录制条件差、录制效果不佳;二是很多“绝活”年代过于久远,与时代严重脱节,需要创新。“眼看大师们一个个辞世,抢救绝活需要与时间赛跑,再不行动,恐怕真来不及了。

  “我们这代人要推广和普及曲艺文化

  苗阜、王声是青曲社创始团队的成员,取名青曲社,有着深刻的含义:“青云直上,曲故情长。”即“相声这门艺术能够青云直上,演员和观众对传统艺术的情感渊源悠长。

  如今,经过多年发展,青曲社逐步走向正轨:在管理上,实现行政管理和演职人员分开,公司法人和社团法人分开的模式;在党群建设上,成立党支部和团支部,定期开展组织生活;实行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制度,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

  “我们是相声演员的第八代。这代人的任务,不是上台演出、大家鼓掌叫好就收场,还要普及曲艺知识和传播曲艺文化的重任。”在王声看来,没有年轻观众的关注,传统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

  然而,想做到这点,仍面临诸多困难: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相声想出精品越来越难;一些小剧场依然面临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全国相声小剧场面临洗牌、重组等。

  “相声作品是一遍拆洗一遍新。只有不断跟观众见面,才能越演越好。”尽管面临诸多挑战,苗阜和王声坚信,随着中国曲艺的逐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演员和作品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