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石峁遗址或为轩辕黄帝居所 发掘需100年
黄土高原上的石峁古城周围发现十余座“卫星城”
上古神话里,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故乡在哪里,由于没有考古学上的证据,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没有定论。
最近,黄土高原上,黄河支流秃尾河和它的支流洞川沟交汇处山梁上一座正在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超级古城——石峁古城,让人们对揭开黄帝的历史之谜,有了新的期盼。
石峁遗址坐落在 陕西 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洞川沟附近的山梁上。从航拍图上鸟瞰这座4300年后重新现身的古城局部,其精确的几何造型,令人赞叹不已。
发掘工作已进行了3年,看到的仅是冰山一角。要对这座目前所见中国史前时期最大的石城进行完整发掘,国内文物专家达成的共识是:需要近100年。
有史学家推断,地处农牧交错带、三重石头城墙和玉画双绝英姿、为中华文明早期形成史提供了新图标的石峁遗址,正是传说中黄帝部族的所在。
为探访挖掘工作的最新进展,记者走进石峁古城挖掘现场。
三重城墙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强大堡垒
51岁的高栓桃一家住在石峁村的半山坡,耕地在山上的皇城台,走路只要10分钟。
皇城台是一个山顶的平坝,面积数十亩,周围有石头墙围起来。附近几公里的不远处,还有许多的石墙。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还小,他爹在皇城台的石头墙里发现过玉器,换得两三毛钱。在其它的石头墙里,别的村民也发现过,形状都差不多:薄片,跟刀子类似。 他们并不知道这些石头墙的来历,以及为什么里面竟然有玉。2011年,这里突然来了很多人,开始对地下进行钻孔、走访。2012年,更多的人来了,住进窑 洞就不走了,开始对这里开挖,还安装了摄像头,成立了警务室。高栓桃这才知道,脚下这片土地竟是4300年前的古城遗址。地里的瓦块,年代最晚的居然是夏 朝。
三重城墙是出于防御的需要,防止财物和人口被掠夺。要建城,工程量十分浩大,更何况是三重城墙,还是在生产力低下的4300年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1年的调查表明,这里存在一个大型的城址。
2012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城圈结构和城垣走向展开了细致的勘查,石峁古城的轮廓逐渐清晰:它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 组成,墙围环绕,总面积达到430万平方米。此后又相继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12)”和“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2014)”。它静静地在西北 一隅躺了四千余年,终于又重新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石峁古城的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浙江,300多万平方米)、陶寺遗址(山西,270万平方米)等已知城址,是目前已发现的我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相当于6个故宫。
城墙马面(或称敌台),是隔一定距离设置的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之敌。明代建成保存至今的西安古城墙,就建有马面98座。著名古建筑 学家罗哲文主编的《中国城墙》一书记载:“马面之名称,首见于《墨子》中……表明至少在战国时,已被普遍用于城市防御了。我国现存最早的马面实物,见于甘 肃夏和县北的汉代边城八角城。”而考古人员在石峁古城址,发现了比八角城早了足足2000年的马面“祖宗”。
已经清理的一处马面,位于外城东门北侧,凸出城墙墙体约7米。因墙体曾被盗掘而坍塌,外侧墙体和文化层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考古人员将坍塌的墙体部分彻底清除,墙体筑石部分则收集起来,以便将来重建时使用。
不止是马面,石峁古城对于瓮城、角台、纴木等的应用,在中国城建史上都是第一次。那时候,它就有十分先进的防御系统和设施,足以应对来犯之敌。
2014年,考古学家还对石城墙的构筑方式进行了成功“解剖”,揭开了四千年前城防建筑起始阶段的构筑技术与方法。“解剖”发现:石砌城墙是由石块和草 拌泥构筑而成;城墙因地势开地槽筑基,尤其是靠向城外方向的基槽要向下深挖一米左右,需砌上一米左右深的石头之后,再与面向城内的地面找平,向上继续砌筑 城墙。如此地基确保了城墙坚固耐用。
仅目前残存的城墙就有3米多高。要从山下运来山顶的石块,数量惊人,所需劳动力也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