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景区应分商业和公益两类
核心阅读
前不久山海关成为首个被摘牌的5A级景区,引发了人们对景区分级制度的热议。取消A级资质对景区有哪些实质性的约束和影响?评级到底有啥用?可不可以改分级为分类——参考国企改革的思路,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公益的就免费?
一问 摘牌对景区有影响吗
影响消费者对线路的选择,对景区产生市场压力和舆论压力
记者:会不会有景区觉得“好山好水又摘不掉,游客照样会来”,所以对摘牌感觉无所谓?摘牌的约束性体现在哪里?
戴斌:在旅游行政管理措施中,有警告、严重警告和最严重的取消A级资质。最近山海关景区被取消5A级资质,是首次动用最严措施,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景区让游客不开心,政府部门就要让景区不开心,这是摘牌传递的信息。
5A级牌子被摘了,并不是说不能开业。那景区是不是就可以有恃无恐呢?一般也不至于如此。
5A级是最高荣誉,是通过政府公信力所做的背书。这个招牌没了,对景区来说肯定有压力,包括市场压力和舆论压力,会影响广大游客对景区形象的观感。谁不愿意去价格透明、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景区旅游呢?退一万步讲,就算景区破罐破摔了,地方政府也会有措施,来把压力传导给景区。所以说,景区不太可能对摘牌无动于衷。
给压力,是为了整改。这次山海关景区和当地政府,就提出了整改思路。根据相关办法,被摘牌的景区整改后可以重新申请5A级。这给景区提供了“改过自新”的动力。
赵萍:“被摘牌”通过媒体的传播,会影响消费者对线路的选择,去的人就会变少,这是对景区最直接的影响。景区被摘牌,地方政府也会觉得工作出现失误,相关官员也会面临处分、晋升受阻等问题,这是景区、地方政府不得不思考的。当然,要正确认识摘牌的问题,不能纯粹出于政绩的考虑。还是更应该对消费者负责,而不是对牌子负责。
记者:景区想评5A级,标准有哪些?设计分级挂牌制度的初衷是什么?
戴斌:根据相关标准,对景区进行分级的指标包括景观、环境、服务的质量等。评定过程,要经过专家的暗访、评估等一系列步骤。5A级是最高等级,并不表示4A级、3A级就不行。可能它的景观稀缺性弱一点,但它的服务管理水平未必弱。
设计景区分级制度,是为了对景区进行有效引导,树立一个标杆,让景区有努力的方向,回应广大游客对旅游的热切诉求。实践证明,这套标准体系,确实对引导景区健康有序发展,乃至整个旅游市场的服务管理水平提升,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赵萍:5A级的申请,对交通、卫生、安全、服务等,都有相关标准。现在的分级挂牌制度,是“有挂有摘”的,这就提醒景区、地方政府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争取挂牌的时候,应该积极努力;二是挂了牌之后,要有危机意识,根据标准不断提升自己的环境质量、服务能力,甚至还可以朝着“5A+”“5A++”的方向努力。
二问 高评级是为了高票价吗
票价与景区级别之间无必然联系,但会增加需求,推高价格
记者:有人说“评级高的景区,门票也可以定得高”。这种说法合理吗?
戴斌:从既有的规章看,没有哪条明文规定5A级景区的票价就要比4A级高。也就是说,票价与景区级别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但从人们的消费心理看,大家总是愿意为较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付费。拿到5A级的牌子,就拿到了政府的背书性评价,在消费者心目中就会留下优质印象,消费者就愿意为它去付费。供给不变,需求增加,价格就提高,这是价格规律在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去评高级别,从而把票价定高,确实可以让收入来得更快。
但需要提醒景区管理者的是,最终能获得游客认可的,还是管理和服务。政府发的牌子,可以起到一定的背书作用,但不是景区经营好坏的决定性要素。这就像办大学,即使你有985、211的牌子,可你在办学、科研上越来越不用心,越来越得不到学生、学界的认可,给你再多的牌子又有什么用呢?贴标签,确实能较快地构建市场品牌,但想要长期立得住,还是要提高内在的品质。
赵萍:评级越高,受到的要求也越严格,景区、政府的投入就要更大。较好的服务,要有较高的成本作为支撑。从这个角度看,级别越高,票价越高,这也是情理之中的。
很多景区申请5A级,除了从政绩考虑,主要还是从经济考虑。评级越高,附加值越高,吸引游客就更多,这对让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为了增收,去申请更高级别,这种现象未必是负面的,反倒是评级机制发挥了激励作用的表现。
评级高了,尽管票价也高了,但景区环境、服务也上来了,消费者也会觉得划算,这是多赢的。当然,前提是监管要到位,保证景区的环境、服务质量与票价相符。
三问 分级可以改分类吗
景区应摆脱对门票的过度依赖,让收入多元化,提高综合收入
记者:近年来,很多人呼吁把景区分为公益性与商业性两大类,前者无偿服务公众,后者交给市场。这个提法有道理吗?可行吗?
戴斌:我们现在只有分级管理,没有分类管理。事实上,以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为主的景区,应该归类为公益性、半公益性的,实行指导价,甚至免票。从产权上讲,有一定历史的山水、古迹,往往是国家的、公共的资源,应该让老百姓低价共享,而不是通过商业手段与民争利。一些革命博物馆、红色旅游景区,政府还要出钱养起来。而开发商自己投入建设的、以文化创意资源为主的主题公园,则应该放开价格,由市场去调节。政府管质量、安全就可以了。
另外,景区应该摆脱对门票的过度依赖,让收入多元化。并不是收门票的才能叫景区。比如北京南锣鼓巷、上海外滩,都不是5A景区,也都不收门票,但还是那么多人去。游客去了,总有餐饮消费,买个礼品。这带来的收入,其实远比关起门来收门票要高。这就告诉各个景区,重新考量发展的本质,把心思放在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游客体验上,而不是只盯着门票收入。
赵萍:除了纯商业性的主题公园,以及纯公益性的红色景区,大多数自然人文景观、名胜古迹,都同时具有传承文化、教育民众、提供娱乐的复合功能,也都面临长久发展的问题。如果都归类为纯公益性的、免费的,景区、政府肯定负担不起。怎样让一个景区持久活下去,这是最要考虑的。
景区都免费不切实际,但收费也不能离谱。现在,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大多数景区或多或少都有公益性,产权往往归国家、全民所有,那就要保障人们享受的权利。完全按照供求关系定价,会剥夺许多人的这份权利。所以,定出指导价、提价的相关条件,还是必要的。也应该看到,现在旅游已不单纯是观光,它是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的。景区可以朝着减轻门票依赖的方向去努力,更着眼于提高综合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