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如何从一流IP迈向一流产业
12月10日,我省某企业研发的航天赛能六关节机器人正在进行自动调试。记者杜玮摄
十二月七日,西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作人员正在演示安防机器人。记者杜玮摄
记者张梅见习记者刘坤
12月5日,西安派瑞功率半导体变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IPO申请通过,即将成为今年陕西的第5家上市公司。这5家公司都是名副其实的硬科技企业,其中科创板3家(西部超导、铂力特、三达膜),创业板2家(三角防务、西安派瑞)。
陕西是硬科技概念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近年来,西安硬科技品牌越来越响,西安市“硬科技之都”形象深入人心,“硬科技看西安”正逐步成为共识。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硬科技这个从陕西走向世界的一流IP,如何孕育出更多一流企业,从而带动陕西更多产业发展迈向一流?12月10日至13日,记者就此话题进行了采访。
打赢“人才争夺战”
今年3月,谢赫特曼诺奖新材料研究院落地西安。这是我省第一家在自然科学领域成立的诺贝尔奖研究院,由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丹·谢赫特曼教授团队、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创始人众创空间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目前,研究院已经生产出3D打印镁金属丝、航空用镁合金3D打印件等多种高端产品。
丹·谢赫特曼教授表示,研究院将借助陕西的科技资源优势,解决高强韧镁合金3D打印技术瓶颈,并与陕西省镁产业的发展形成合力,促进高强韧镁合金领域的研究和技术走在中国和世界前列。
丹·谢赫特曼教授是“硬科技IP”吸引的高端人才之一。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硬科技的具体承载,硬科技从科研到转化再到产业化应用,需要完善的产业人才供给体系支撑。”硬科技概念提出者米磊认为,陕西要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这样的关键人物一个人就可以带动一个企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陕西是科教大省,不缺一般技术性人才,但高端技术领军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很紧缺,尤其缺乏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跨学科人才。”米磊坦言。
打赢“人才争夺战”的关键是留住人才。米磊不仅是西安光机所的科研人员,还是西安光机所产业化平台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长期从事硬科技企业的孵化工作。近年来,他见证了西安光机所引进人才、设立“人才特区”,从而留住人才、干成事业的改革探索。
为了破解硬科技人才结构性短缺难题,中科创星提出了硬科技“孵化铁三角”模式,组成由技术经理人领衔创建,包含专业的技术经理人、技术工程师、产品经理在内的团队。其中,技术经理人负责市场与资源整合,技术工程师负责技术开发,产品经理负责产品定义,有机组成“铁三角”。目前,中科创星已孵化培育230余家硬科技企业,市值200亿元。
“硬科技企业创始人以科研人员居多,创业不同于做科研,光有科学家精神还不够,还要有企业家精神。政府、科研单位应该给愿意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提供更灵活、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敢干事、能干事,鼓励更多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米磊呼吁。
引燃硬科技资本
2016年,赛富乐斯团队在美国耶鲁大学实验室点亮了2英寸的无层错半极性氮化镓材料,这意味着世界上第一片无层错超导材料在实验室里研发成功。然而,如何让这一硬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却让研发团队犯了难。
“生产这种材料需要叫MOCVD的特殊设备,一台设备就需要1000多万元,实现批量化生产至少需要投入5000万元,这对初创企业来说难以承受。”赛富乐斯行政总监曹泽亮介绍。后来,中科创星找到了赛富乐斯,表示能提供MOCVD设备和厂房,并提供350万美元作为天使投资。2017年,赛富乐斯落户西安,研发出了4英寸的无层错半极性氮化镓材料,成为全球首家量产工业级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的企业。
然而,很多科研团队并没有像赛富乐斯团队这么幸运。硬科技项目投资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资本市场对其缺乏信心和耐心。很多硬科技成果由于缺乏早期的金融支持,往往没有机会走出实验室。
为了让创投资本流向创新源头,走进实验室,陕西积极探索,通过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措施,不断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和科技金融政策。
各地都在推动促进资本和科技结合的尝试。2018年,北京成立了300亿元规模的科技创新母基金,要求将50%的资金投向高校院所和人才团队拥有的高端硬科技原始创新、前端应用研究,帮助其实现成果转化。米磊建议:“陕西可以借鉴北京、青岛等地的做法,出台科技创新母基金,加大对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及高端科技产业化项目培育的支持力度。”
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永军认为,要转变观念,克服“金融就是银行”“缺钱找政府、政府找银行”“谈股色变”的传统观念和路径依赖,树立资本运作、市场融资的观念和信心,调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唱好直接融资这部大戏。还要进行政策引导,综合利用财政、税务、土地等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和在新三板挂牌。“同时,我省要大力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更多资本开辟投资实体经济的通道,推动更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他说。
创造更多应用机会
西安必盛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是中科创星孵化的一家硬科技企业。团队设计开发了国内首台熔覆用半导体激光器,其现场激光熔铸修复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陕北能源化工行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西安必盛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应用场景”。如何把硬科技与民生、交通、金融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场景对接起来,是发展硬科技产业的一大难点。
“硬科技与‘应用场景’对接,既解决了各行业的痛点难点,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推动了硬科技产业化发展,是硬科技做大做强的关键。事实上,硬科技落地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我们做过调研,有些企业有非常好的技术,但找不到应用方向。”长城战略咨询高级经理祁鹏告诉记者。
他认为,化解这个难点其实有一个“法宝”——建立硬科技城市机会清单。“硬科技应用场景供给应从‘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要解决城市发展中政企之间、行业之间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就要建立城市机会清单,展示硬科技应用场景。”他说。
有了清单以后能干什么呢?祁鹏介绍,以此次陕西筹备十四运会为例,清单既能让企业看到筹办方发布的对科技设备与服务的需要,也能让筹办方看到企业发布的前沿科技应用成果,在消除信息壁垒的同时,给了硬科技企业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好机会。
“硬科技产业发展的根本支撑在市场,陕西的市场培育还有很大空间。”陕西省宏观经济学会会长赵锐认为,硬科技产品应用市场开拓初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性支持。
赵锐以硬科技中人工智能产业在西安应用市场的推广为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可以优先采购智能化的设备,例如职能政务服务、环保安监、培训教学等人工智能设备;另一方面,加大企业技改资金支持,推进工业、商贸、物流等行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创造新的需求市场。
“硬科技不能流于概念,要做实产业。硬科技企业要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寻找机会,主动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赋能。地方政府也应该为硬科技的应用落地创造更多机会。”他说。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