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创新示范活动蹄疾步稳昂首前行
沐浴着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的强劲东风,浙江的社会组织建设亦以破竹之势,拉开深化改革帷幕。
2013年1月16日,民政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签温州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合作协议;
2013年11月15日,省民政厅确定温州市、杭州市上城区等22个市、县(市、区)为浙江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创新示范观察点,除温州外,其余21个均为县(市、区);
2014年2月8日,民政部确定温州市、杭州市上城区、宁波市北仑区、海曙区、鄞州区成为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
2014年9月,23个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三社联动”的示范观察点应运而生,其中涵盖了11个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创新示范观察点。
全省上下合力推进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创新示范观察点锐意进取、创新实践,开启了浙江社会组织破除旧体制藩篱,勇立政策新规,创先争优,稳健前行的良好局面。
省级层面:政策创制,培育扶持,
攻坚克难的道路上,需要坚强引领,矢志不移
(一)谋划体制框架,营造政策氛围
社会组织建设进入改革创新期的浙江,顶层设计的谋划,尤显紧迫。如何为示范观察点社会组织“成体系、成建制、成规模”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省民政厅汇聚广大有志之士的智慧和力量,殚精竭虑,奋力而为。
——起草并提请出台《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社会组织建设的意见》,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政府职能转移、政府购买服务、财税扶持、民办社会事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系统性制度安排;
——研究制定《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的工作意见》,构建浙江基层社会多元治理的新格局;
——联合省委组织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试行)》,党建工作蓝图框定;
——协同省财政厅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编制发布“全省性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推荐性目录”,298家全省性社会组织首批入围,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步入常态;
——取消全省性社会团体筹备成立审批,取消全省性社会团体、基金会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机构的审批;下放基金会、异地商会登记管理权限至县级民政部门,简政放权为社会组织“松绑”;
——发布全国首个《社会组织建设规范》省级地方标准,制定出台《浙江省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浙江省社会组织评估工作规程》、《浙江省社会组织行政许可相关示范文本》、《浙江省社会组织行政处罚相关文书样式》,监管工作日益规范。
一系列政策的出炉,为全省的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拓展了广阔空间,为登记管理机关依法行政和社会组织规范运作提供蓝本。
(二)加大资金扶持,优化培育环境
资金的缺失一直是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破解资金难题,2012-2014,浙江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23个,资金合计945万。
2012-2014年,省级福利彩票公益金5000万支持全省社会组织200多个公益项目和88个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从业人员培训,资金额度从2012年的300万到2013年的1000万元再递增到2014年的3690余万,每年增幅3倍之多。
项目资金在全省合理分配的同时,重点向示范观察点倾斜,温州慈善总会“爱心温州、善行天下”明眸工程项目连续三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资金达150万元。困难人群救助、残障人员康复、特殊人群帮教、留守儿童、外来民工子女成长、自闭症儿童治疗、空巢、失独老人关爱等一大批公益项目在示范观察点生动实践。
(三)加强调研指导,开展对口见学
“一季一会商”,是落实部省合作协议精神,加强对温州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指导而例行的跟踪会商研判制度。每个季度由厅领导带队,社会组织管理局牵头协调,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社会福利与老年服务处、社会事务处、社会工作处主要负责人参与,组成调研组,赴温州开展分析指导。每期的会商,既是案例和经验的分析研究,更为温州的改革长跑赋予新的能量和信心。
建立专项调研组,及时掌握全省22个社会组织创新示范区和观察点的改革动态,是调研指导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三个专项调研组,分别由社管局、基政处、社工处牵头负责,相关局处室同志参加。各组在规定时间内,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各观察点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和“三社联动”工作开展调研,并在调研中及时发现典型,总结经验。
2014年9月集中开展的全省22个示范观察点对口见学调研活动,全方位检验和展示了各地的建设成果。由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民政局牵头,相关市社会组织管理局负责人和22个示范观察点分管局领导或科室负责人,厅社管局、基政处、社工处相关负责同志参与组成的调研组,先后走访了40多家社会组织公益孵化园、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以及行业协会商会、社区社会组织、养老服务组织等;实地感受了各地政府、街道、社区各个层面协调配合,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多向互惠融合,社区治理体系多元互动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召开了近20个场次的座谈会、点评会;全面了解了示范观察点在社会组织政策创制、登记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平台建设、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等方面的改革举措以及各地社会组织在改善民生和参与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情况,真正达到了相互见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示范观察点:涤陈布新、勇立新规,
创先争优的乐章上,奏响改革旋律、勇者之音
各示范观察点党委、政府肩负起先行先试的职责,高度重视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不断探索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培育扶持机制的完善,健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体制机制,以昂扬的姿态行进在改革创新最前沿。
亮点一:党委政府层面出台综合性文件,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掌舵划桨
2014年12月25日,杭州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我市社会治理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培育复合型社会组织,实行行政审批专员制度,探索“一门受理”审批机制,社会组织人才与党政干部双向流通机制,加强扶持“双5000”计划,统筹财政资金进行重点扶持等新政,体现了杭州市委、市政府推进社会组织建设的决心和力度。目前,90%以上的示范观察点都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社会组织发育的特点,出台了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建设的综合性意见,均以当地党委政府或两办的名义发文,并完善了相应的配套政策体系。温州的民政综合改革工作源于社会组织领域的改革创新,早在2012年9月就出台了社会组织建设“1+7”文件,其改革范围和力度在当时均超国内其它城市。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先后出台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系列配套文件,从直接登记制度、减免开办资金、放宽登记管理限制、社会组织备案登记、培育孵化、评估激励、购买服务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改革举措。宁波市海曙区在出台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福彩公益金资助社区社会组织公益性社会服务项目、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等一系列文件的基础上,又制定了“1+6”文件,在社会组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扶持、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等方面做出更完善的规定。
亮点二:实行直接登记,降低注册条件,敞开社会组织准入大门
示范观察点在登记管理体制改革上都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全面开展了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工作,探索实施了直接登记与备案登记相结合的登记管理制度,降低注册条件,允许一业多会,并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优化服务。温州市及各县市区,将直接登记范围扩大到教育、卫生、社会福利机构等领域,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和基层社区社会组织进行“零资金门槛”登记,通过增加字号等形式突破“一业一会”的限制,切实解决部分草根组织特别是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组织长期以来没有合法身份的问题。杭州等地社会团体登记会员人数由50个降为20个,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和社区社会组织注册资金从3万元降低至3000-5000元不等。
亮点三:编制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目录,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是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的重大举措,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地认真贯彻《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普遍建立了政府向社会力量或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办法,编制了政府转移职能目录和具备条件承接政府职能的社会组织目录,规范操作流程。杭州市下城区首批共有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和社会服务类三大类44项纳入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其中,每年政府职能部门用于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资金总计不少于2000万元。宁波市北仑区通过政府向社区服务中心购买服务的机制,破解了老小区无物业及工业园区缺管理的难题。义乌市在出台政府购买服务系列办法、目录的基础上,将首批重点推进转移的政府职能32项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
亮点四:完善公益创投机制,吸引政府和社会资金投入
搭建平台,集聚财政、福利彩票公益金、企业、社会各类资金,由社会组织申报公益项目-组织评审-给予项目资金支持的公益创投方式,是示范观察点有效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一大举措。宁波市海曙区是全省较早探索公益创投机制的地区,率先全省制定了公益创投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资金使用规范等文件,初步构建起以公益目标为导向、监管制度健全的运行机制,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各地还以公共财政为引导,以福彩公益金资助、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资的方式,积极筹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强劲后盾。目前,温州市已实现市、县两级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全覆盖,并积极探索向中心镇延伸,全市累计到位原始资金3500万元。乐清市是全国第一家成立的县级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瓯海潘桥街道又成立了全国首个镇(街)级社会组织发展基金。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均已建立区级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市本级基金会即将筹建。
亮点五: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枢纽型组织进入公众视野
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是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和支持的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是服务社会组织的再组织,是社会组织的服务平台、培育平台和发展平台。早在2010年,浙江各地就已经开始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2010年12月,首家民非登记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宁波市海曙区正式挂牌。截至目前,22个示范观察点已全部建立市、县(市、区)一级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全面实现实体化运作,部分地区同时建有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公益孵化园、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等各种类型的服务平台,大部分地方还将服务平台延伸到街道、社区一级。各地服务平台依靠专业化的运作和多功能的服务,真正发挥了“枢纽”和“桥梁”作用,成为社会组织的“娘家”,成为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的重要平台。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街道的“凯益荟”,是杭州第一个街道一级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所属的14个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站成功孵化社会组织43家,建立了“凯乐惠”、“凯乐居”等7家示范点。宁波市江东区的社区邻里中心覆盖全区,办公孵化场地合计6000多平方米,服务并管理各类社区社会组织899家。
亮点六:党建工作逐步融入社会组织领域,引领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从社会组织创先争优和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开始,党建工作逐步融入社会组织领域,在组织和民政部门的强力推动下,示范观察点逐步加大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力度,基本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党组织建设各具特点,培育了一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品牌。全省首家区级新社会组织党工委,于2010年9月诞生于台州市椒江区。温州等地以业务部门为条线,组建了若干个社会组织联合党委,市民政局联合党委对不能归口的党组织实行“兜底”管理。金华东阳市的“四化三管理”、台州椒江区的“四化十二法”,衢州江山市的党组织5S标准体系,创建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的新模式。
亮点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发展潜力凸显
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各地开始关注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社会组织发育良好的杭州、嘉兴、宁波、温州一带,高度重视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与知名高校建立社工人才支持互动机制,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机构,开展培训教育,实现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协同归位和融合发展,杭州市下城区还建立从优秀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中定向招录公务员、事业工作人员的人事制度,对重点社会组织引进高端人才给予1-2万元的经费补贴,并选派社会组织领袖人才、优秀社会工作者到香港、新加坡等先进地区学习。
亮点八:创新社会组织监管路径,社会和公众监管成为趋势
各地克服监管力量薄弱的困难,在依法健全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机制上创新举措,探索社会、各部门、公众联合参与的综合监管机制,建立由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媒体、行业组织、普通民众等多方参与的评审与监督队伍,规范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评估和监督。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社会组织失信“黑名单”制度。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及资金使用,实行契约化管理、分期支付、内外部评估等制度。探索实践了专业力量参与、审计部门协助的年检办法。各地加大信息公开,宁波各县市区、义乌等地都已建立了社会组织数字化信息平台,及时将社会组织的登记、年检、评估、执法以及重大活动、财务状况、接受捐赠的使用情况等信息全面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温州市鹿城区对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试行民主选举,被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誉为:这是基层民主建设一大突破,也是构建公民社会的有意义探索。
社会组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社会治理的征程上,迸发源源活力、勃勃生机
在政府的政策引领和大力培育扶持下,各示范观察点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年均增速均在10%以上,并逐年递增。社会组织门类齐全,层次多样,基本覆盖经济建设和城乡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各个方面。社会组织积极开展诚信建设和创品牌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公平、扩大公众参与、化解社会矛盾,在当地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行业协会商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可持续发展。温州、义乌等地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势头迅猛,制鞋、服装、拉链、玩具、饰品、十字绣等行业在全国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国际贸易纠纷也时有发生。相应的行业协会商会因势利导,加强了行业自律,抱团发展,调解纠纷,应对危机,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商会的代表职能、组织职能和监管职能。舟山市普陀区海洋业相关行业协会,维护渔民权益,多次向国家渔业管理高层、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反馈渔业生产信息,为政府制定相关标准、调整东海渔区休渔时间提供参考。宁波市北仑区文化行业协会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发展了娱乐、印刷、网吧、打印、音像、书刊、体彩等7个行业分会及38个行业地方组,已承接政府发文委托的10项职能事项,先后制定了行业等级评定标准与计分办法,并坚持每年开展一次行业等级评定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推动北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公益慈善类和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推进“三社联动”。杭州、宁波等地基层社会力量发育良好,一大批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品牌,在丰富社区文化、提供专业服务、促进社区和谐方面发挥着正能量。杭州市上城区的“邻里值班室”纠纷调解服务、“小骏马”社区新杭州人子女服务、“心晴”社区外来妇女心理健康服务、培育社区本土文化的“睦邻派对”、“生命故事汇”,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街道“爱心剪”志愿者协会、闸弄口街道的海阳慧老服务中心,杭州市西湖区绿叶婚姻家庭服务指导中心,宁波市海曙区的“何阿姨和好屋”,“老娘舅”工作室,“四明户外应急救援队”、“一家亲应急小分队”,宁波市鄞州区的全省首支“乐器演奏-音乐祭扫志愿服务队” ......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大协同”画面跃然眼前。
(三)融合性组织化解纠纷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宁波市北仑区从2006年起就探索组建融合型社会组织(和谐促进会),全区百人以上外来人口居住地成立了融合性社会组织134个,打破原先对外来人口的治安式管理模式,50多万外来人口从被管理者变成了管理的主人,推进本地居民与外来居民共同参与管理服务。杭州市江干区有近130个“和事佬”协会,每年化解基层矛盾2000余件,调解成功率90%以上。此外,城市社区内还活跃着一大批涉及社区矫正、帮扶的社会组织,开展个案服务,帮助化解特殊人群的不稳定因素,一些具有专业化优势的协会,如杭州市西湖区旅馆业治安管理协会、西湖区休闲娱乐行业协会等,在规范、服务好本行业会员单位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矛盾化解、隐患排查,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个示范观察点的实践探索在浙江现代社会组织成体系、成建制、成规模发展的征程上展示了浓墨重彩的首卷,为社会领域的改革吹来了新风尚。但各地发展速度不平衡,社会组织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社区服务类组织数量较少,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依然制约着改革的进程。征程依然漫漫而任重道远。在“十二五”的收尾之年,浙江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将铸造新的里程碑,浙江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创新示范观察点也将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下昂首阔步,努力开创社会建设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