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赵岩 接受华商报社执行社长相伟专访 以平台+数据的管服模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9月27日《华商报》A4版
科技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40年我省科技工作都取得了哪些成绩?总体情况如何?有哪些难点问题值得关注,将来如何解决?近日,华商报社执行社长相伟和副总编辑李明专访了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赵岩。
赵岩,男,满族,1973年8月生,籍贯黑龙江。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工程师。2018年3月任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此前,他一直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任职。
去年创新成效显著 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华商报:我省科技工作总体情况如何?有哪些重要的科技资源和项目?
赵岩: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充分挖掘、利用、滋养陕西科技资源,创新成效显著,主要创新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现有各类科研机构1000余家、高等学校一百多所,院士66人,国家级创新平台300余家,连续两年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的省份”受到国务院表彰奖励。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全省综合科技进步指数62.96%,居全国第九,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75.6%,居全国第四;科技进步贡献率57.5%。全社会研发投入支出419.56亿元,占GDP比重2.19%,位居全国第八、中西部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总量达到15112篇,居全国第六,国际论文10年累计被引用篇数82060篇,居全国第八。2017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921.55亿元,位居全国第四;获国家科技成果奖36项,占授奖总数的13.28%;申请发明专利46607件,同比增长106.5%,增幅全国第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9件,居全国第七、中西部第一;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80家,总数达2209家,新增瞪羚企业32家,总数达66家。近年来,面向我省特色和重点产业领域,省科技厅先后部署实施了“13115”科技创新工程、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重点产业创新链等科技计划,攻克了一大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大型运输机、新能源汽车、闪存芯片、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陕西智造”新名片。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我们已开始筹备在能源化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空天动力、精准医疗、果业新品种选育等产业技术领域启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基础科学研究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华商报:请问我省在基础研究领域有哪些优势,目前状况如何?
赵岩: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基础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目前我省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55个,连续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数量居全国前四,综合实力处于全国第一方阵。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127项,发表SCI论文15112篇(2016年),均位居全国第六。经过多年积淀和发展,我省金属复合材料、工程热物理、旱区作物抗逆、地球科学与早期生命以及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涌现出了一大批基础科学领域的杰出专家,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省政府对获得2017年度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的徐宗本院士、陈志南院士进行了表彰。基础研究制约产业技术水平,这在信息产业的操作系统、CPU芯片、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为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我们着眼国家重大需求,针对中国制造战略规划中的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在芯片设计与制造、特殊材料、航空动力等我省具备一定优势基础的领域,组织召开了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研讨会,分析我省技术发展现状,研判和预测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了推进产业创新发展技术路线和重点举措,推动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融通发展。
打造“双创”升级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华商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句话大家现在已经很熟悉,我省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赵岩: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双创”工作,将其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平台,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和专业化孵化服务模式,努力打造“双创”升级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双创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孵化载体迅猛发展,企业内创、院所自创、高校众创“三种”众创孵化模式各具特色,科技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各类双创赛事活动亮点频现。截至目前,全省纳入火炬统计系统的各级各类孵化载体达到460余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73家,省级17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1家、省级68家;国家级星创天地41家、省级73家;孵化面积超过500余万平米。西安光机所光电子众创空间、西工大智能制造众创空间先后被评定为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西咸新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杨凌示范区、西安光机所先后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各类孵化载体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源头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产业、新服务、新业态,目前,全省各类孵化载体在孵企业和团队超过1万家,累计毕业企业3054家,累计上市(挂牌)企业128家,提供就业岗位近6万个。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到位总额5.592亿元,设立子基金12支,规模达40.23亿元,放大效应超10倍;累计投资科技型企业227家,被投企业有12家挂牌新三板,高企27家。
强化高新区科技资源及产业扩散能力
华商报:创建省级高新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项工作做到了哪一步?将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赵岩:高新区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高新技术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作为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和示范区,目前,高新区已经成为我省最具竞争力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省高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西安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达到7家,省级高新区14家,实现了省级高新区地级市全覆盖。加快建设省级高新区,是我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国家高新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不但为我省更多科技园区进入国家高新区序列做好储备,更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增长级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省科技厅加大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培育力度,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全省高新区协同联动发展,制定陕西省高新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全省高新区战略提升。下一步将按照差异化、品牌化、特色化、集聚化的原则,在“高”和“新”上下功夫,以高新区为主线和载体布局创新平台,强化高新区引流、驻流、分流作用,配套部署项目、资金、政策等,带动吸引企业、资本、人才聚集,强化高新区科技资源及产业扩散能力,扩展高新区发展骨架和产业承载空间,辐射带动区域及全省经济快速发展,进而促进全省三区优化布局、地市均衡发展。
我省将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
华商报:人工智能将会如何影响普通市民的生活?如今已经受到影响的行业有哪些?未来趋势如何?
赵岩: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做出总体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科研、工作领域的方方面面,使人们更加智能、更加有效的处理和收集更多、更大、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数据信息。我省在加强人工智能发展方面,首先要加快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包括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大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引进力度,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其次是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包括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交通、智能终端等,并加快重点产业的智能升级改造,包括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金融、智能商务、智能家居等。再次是大力发展智能企业并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创新集群和示范基地,引领省内相关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最后要加大力度研究解决社会服务和治理的智能化进程中的技术问题,助力智能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
难点问题对陕西科技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华商报:您是从专业领域走出来的,就任后做了很多调研。您认为陕西科技工作目前有哪些难点问题?
赵岩:第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陕西的科教资源丰富,实质是基础研究优势,也就是科技前端的水平排在全国的中上游,但后端较弱,基本上就做到产品初级阶段,从技术成果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化,逐级衰减。另外,各类平台内部关联性不强,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之间没有充分贯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第二,我们常说的科教大省,实质科技资源优势85%都集中在部属高校和中央驻陕的科研院所;常说的军工大省,六大军工企业都是中央驻陕单位,有自身的战略目标与定位。所以,高端的人力资源、仪器设备、专利成果在国内的影响力虽然在陕西,但实质并不完全“属于陕西”。这些科技优势资源本身的配置原则、运行机制等尚未有效地和陕西的经济发展充分结合,所以如果不能做好“三个融合”这篇大文章,我们就很难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陕西富集的科教资源。
第三,地域发展不平衡。我省的科技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基本上集中在西安,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也多以西安具有比较优势,从全省经济发展的角度统筹谋划和有针对性的布局不足,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的举措不够有效。
第四,联动问题。省市县科技部门和高新区缺乏共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抓手。国家对高新区的建设发展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和发展定位。高新区是一个集“高”和“新”于一体的园区,园区发展应该具有显著的创新和科技特征,科技部门应该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此外,我省21个高新区发展也不平衡,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互通、产业配套、创新协作、人才交流等联动机制。
目前,省级高新区在全省各地市已经全覆盖,下一步,我们将以高新区为主线,省市县联动在高新区内统筹布局各类创新平台,促进平台之间资源共享、相互融通,推动全省高新区协同联动发展。
探索“平台+数据”管服模式 提高精准配置效能
华商报:您准备怎么解决这些难点问题,能否说一下您的思考?
赵岩:我们下一步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以融合军民、央地、部省创新资源为着力点,紧紧围绕原始创新、高新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在全省统筹布局创新平台,以“平台+数据”的管服模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工作分前端和后端,我省前端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优势比较明显,但后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要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就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我们的想法就是以平台为抓手统筹配置项目、资金、人才、政策等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融合。为提高精准配置效能,提出“平台+数据”的管服模式,基本的思路是以平台为抓手,以数据为支撑,以园区、平台、基地为载体,依托“陕西科技云”平台建设管服数据中心,加强数据节点建设,将各园区、平台、基地作为信息源,形成覆盖产业创新全链条、各环节的数据系统,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挖掘、分析与应用,及时掌握科技创新发展动态,全面反映科技创新贡献指数,对上支撑省委、省政府经济决策,对科技工作形成创新服务与管理的依据,对下与地市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平台动态监管模式。通过建立涵盖平台基本数据、投入数据等关键信息的大数据池,及时监测各类平台发展动态,识别异常状态,做出科学预警。对于重大专项承接平台,能够实现全链条动态监测与管理。
2.科学引导平台优化布局。以产业和区域的视角,评估各类平台在产业和区域上的分布情况,科学引导园区、基地等平台的优化布局,激活平台引导资源、聚集资源的潜力,从而构建陕西科技平台协同发展“全景图”。
3.评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结合平台内外部数据,分析科技指标和经济指标之间的映射关系,构建相应评估模型,多角度评估各类平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掌握平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情况。
“平台+数据”管服模式的探索与推进,平台的布局优化和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有利于提升科技治理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更好发挥作用,加快构建符合陕西实际、具有陕西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切实促进“三个融合”,推动“三个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实习生 刘若雨 摄影 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