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事学院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之路
西安外事学院与多家企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
西安外事学院不断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四是不断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该院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针对行业(企业)对岗位的不同需求,在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加大实验实训课程学时比例的同时,不断整合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改建、新建各类实验室、实习场所199个,积极营造(模拟)职业环境和氛围,并将专业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职业技能证书课程、教师科研与开放实验相结合,实现学校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要求零距离对接。该院医学实验中心现有实验用房总面积5200平方米,共52个实验实训室。其中护理学实验室完全模拟医院场景,设有护士工作站、手术室、急救护理实训室、内外妇儿护理实训室重症监护室及各科病房等,医学实验仪器设备2400台件,设备金额1700余万元。 五是应用型科研成为联系教学和服务地方的纽带。 该院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教学”的科研工作指导方针和开展应用型科研的方向,把科研工作作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促进了该院的教育教学研究、课程和专业建设,促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指导者的转变。2011年8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全院教师共承担校级以上各类研究项目近170项,发表论文2570余篇。其中,政府纵向立项数量和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数量居全省民办本科院校之首。在坚持科研与教学相配合的同时,该院还认真抓“科研与社会相互融合”工作,积极探索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学校民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9月获得人事部、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近年来,该院先后承担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项目82项,占该院立项总数的48%。
西安外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多措并举深化转型发展思路
西安外事学院深化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认识
——深化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思想认识。 2014年初,该院对转型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建设应用型高水平民办大学发展规划(2014—2020)》,及时开展转型布局。
同时,为做好转型工作,2014年上半年,该院先后安排5名中高层领导前往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应用型大学进行访问学习,并安排数名教师到国内相关大学、知名企业进修、培训、挂职锻炼和经验交流。本学期,该院组织全院教职员对转型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和讨论,进一步深化认识,促进转型工作全面发展。
——以强化特色创造转型发展优势。 强化特色是该院转型发展的关键。该院着力推进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行业企业特色转化为该院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二是把优势专业转化为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势、科技优势和社会服务优势;三是把鱼化龙文化转化为该院独特的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和大学氛围;四是大力发展和加强该院的创新创意创业教育特色项目。
——以改革创新提升转型发展内涵。 改革创新是该院转型发展的核心。新的发展时期,该院着力推进改革与创新工作:一是要突出三大改革,即现代大学制度与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教育教学与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二是大力推进三大创新,即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创新;科研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和科研与社会服务融合的创新;学院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创新。
——以人才强校带动转型发展全局。 人才强校是该院转型发展的根本。新的发展时期,该院着力推进三方面的人才强校工作:一是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着力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企业家)、双师型人才建设;二是拓展中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视野,提升其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交流能力;三是建设校企合作的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团队。
——以合作共建拓展转型发展资源。 以合作共建拓展资源是该院转型发展的基础。新的发展时期,该院着力推进三方面的合作共建工作:一是与相关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与行业企业的互利共赢;二是与相关高校合作共建,深化和拓展与国内外名校的全方位合作,借力发展,提升学院的办学能力;三是国际合作共建,以该院优势专业和特色项目为依托,开展与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多方位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促进转型发展。
——成为本科转型示范高校。 该院各专业群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的办学模式,推动产业先进技术应用与创新,提高区域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现代化水平,成为我省应用技术型示范高校。
——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该院各专业群服务面向、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能更好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达到本行业先进水平,创新创意创业人才培养有重大突破。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毕业生起薪水平、就业稳定性高于同层次其他高校。
——服务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显著增强。 围绕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建成10-15个高质量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成5-8个校企联动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各专业群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创造过程,充分发挥其对产业链价值的贡献力和产业群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责任编辑:陈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