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移民搬迁加大住房建设 城乡困难户圆了安居梦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搬出自然灾害威胁、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彻底改善生产生活;搬出低矮破旧、人居环境差的棚户区,住进公共设施完备的高楼,过上体面的日子。新中国成立65年来,尤其是近年来,陕西通过推进移民搬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让城乡的困难群体圆了安居梦,走上致富路,生活更加有尊严。
国庆节前两天,丹凤县移民搬迁点丹水社区又迎来了一批新住户。刘瑞玲一家四口搬进了120平米的新房。楼下的门面房将在国庆后装修营业,儿子也将在离家五分钟路程的新学校就读,搬迁将彻底改变他们一家原有的生活。
丹水社区居民刘瑞玲:“住在这里比我的老家美得多,心情也开朗了。”
刘瑞玲的老家就在离丹水社区30多里路的山沟里。2010年的一场特大山洪灾害,一夜之间把自己和丈夫几十年积攒的家业全部冲走,只剩下残破的房屋留在山谷里。
丹水社区居民刘瑞玲:“家里啥都没有了,所有的(东西)啥都没有了,粮食全被吹走了。”
为了彻底改变刘瑞玲这样的山区群众的居住条件,从2011年开始,陕西省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生态避灾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把陕南秦巴山区240万群众搬出山区,彻底远离自然灾害的威胁。同时,迁出陕北白于山区等贫困地区的59万群众,通过搬迁,斩断“穷根”。截至目前,全省已经移民搬迁出50万人。
陕南移民搬迁公司总经理李永平:“实践证明,它是有效解决欠发达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群众的民生和发展问题的一个积极的探索。”
在山区群众走出大山,开始崭新的生活的时候,陕西的保障房建设也从2011年开始了“加速跑”,开工率全国第一;五年公示轮候全国首创;突出完善配套设施;在全国率先开展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并轨管理,这些崭新的“陕西经验”让中低收入为主的保障房对象,真正感受到了保障房建设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截至到今年8月25日,全省已累计开工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189.9万套,竣工84.92万套,74万户居民圆了安居梦。
1994年10月18日,陕西省第一个安居工程项目西安市明德门小区开工建设。
2011年6月,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开始启动。
2012年6月,陕西在全国率先推出五级信息联网平台,力推保障房分配管理在阳光下运行。
2014年1月,西安市米家崖廉租房小区1963户居民领取了房间的钥匙,标志着西安市保障性住房从大规模建设转入到大规模分配的环节。
在2012年8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座谈会上,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高度赞扬陕西的保障房建设与城镇化结合、保障房分配五年轮候制度等做法。
2012年1月16号《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人”字点睛开新局——陕西民生工程观察与思考》的报道中指出,全国规模最大的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在陕西已经全面展开;在陕西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经成为一项谋划系统、措施具体的工程,核心就是一个“人”字。
丹凤县竹林关镇党委书记柯忠善:“住进了新的城区,房屋建筑的品味、周边的环境,从内心提升他们生活的信心,鼓舞了他们这个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丹凤县竹林关镇竹林关村居民王全德:“现在一个人的收入要顶咱过去一家人的收入。山变绿、水变清、人变新,人感觉比过去年轻了几十年。”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张阳:“应该说啊,这个保障房建设,有效地解决了我们陕西省我们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这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贡献,这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