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新高度
经历了千辛万苦,走过曲折漫长的道路,而今,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站在了历史的新高度。
我国已经有了11.44亿千瓦的农机总动力,超过65%的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我国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机生产国,有了比较强大的农机制造能力;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业机械化源源不断地产生着新的需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优化着农民买机用机的环境;农村经营体制的变革,农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这一切,都在预示着一个大的发展指日可期。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在今天召开的2017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农机化主管部门把这些挑战归纳为农业机械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管理方式三大深刻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在经历了农村改革发展特别是农业机械化超过十年的黄金发展期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制约性因素似乎并没有减弱、减轻,更没有消除。比如,农机作业对大规模生产组织形式的需求,受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挑战就一直在持续;又比如,由我国农业生产多样性所决定的对农机多类型、多品种的需求,在供给侧一直表现得很是乏力,而从国外大规模进口显然又与国内购买力水平严重不符,以至于长期存在“无机可用”的尴尬局面。
长期的实践表明,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可以供我们照抄照搬,没有一个现成的方案能够一揽子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所有问题。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适应中选择,在顺应中变化,在因应中调整,这将成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的基调。
所谓在适应中选择,就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应发展新形势,选择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包括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重点、速度、结构、模式等等;在顺应中变化,就是顺应农业机械化经济的、社会的、技术的乃至文化的发展规律,在推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主动打破思维定式、路径依赖和工作惯性,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通过创新来消除和化解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固有矛盾和问题;在因应中调整,就是针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及时调整应对的策略和措施,达到工作效果和政策效果的最大化。这些年来,我们在合理运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上所进行的探索和努力,就反映出农机人的智慧和能力。
2017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推动农业机械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很多工作要做,补短板任务很重,加快“机器换人”需要迈出实质性步伐;贯彻农机化发展“两全两高”(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全程发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必须继续以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助力稳定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刚刚正式颁布,按照这个行动纲领,不少新的工作要陆续铺开;落实《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需要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协同参与,积极配合,共同推动农业机械装备提档升级。
毛泽东曾经对农业机械化做过这样的定义:“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以新中国成立为起点,我们为之奋斗了六十多年,现在看,依然任重道远。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新高点,重温这一概念,深感初心之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唯有继续坚毅地前行,别无他顾。
作者: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信息中心 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