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筛子”篦出潜在隐患——山阳县对脱贫成果实行透视式“自检”

17.07.2019  11:06

  核心提示: 2019年,是山阳的“脱贫摘帽年”。面临脱贫攻坚“大考”,山阳行胜于言,县级领导带头开展解剖麻雀式驻村调研,全县范围“过筛子”,要给山阳的脱贫攻坚来一次“透视式体检”。

  对潜藏的问题“过筛子”,不仅是脱贫大考前的“查漏补缺”,更是山阳县对脱贫质量的更高追求

  秦岭南麓的山阳县,是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39个村中,129个贫困村,其中30个深度贫困村。2017年时,建档立卡贫困户还多达31089户107953人。

  生存环境恶劣、贫困人口多、致贫原因复杂、基础设施欠账多、异地扶贫搬迁人口多……底子差,让山阳在脱贫攻坚的“赛道”上跑的格外卖力。

  省委省政府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结果的通报上,山阳在“综合评价较好的县区”里榜上有名。但山阳却更看重“丢分”的部分,力求将“可提升空间”消化在考前。

  2019年,是山阳的“脱贫摘帽年”。面临脱贫攻坚“大考”,山阳行胜于言,县级领导带头开展解剖麻雀式驻村调研,全县范围“过筛子”,要给山阳的脱贫攻坚来一次“透视式体检”。

  筛得严,大考才坦然

  对高质量脱贫有几成把握?这是山阳对自己的“灵魂拷问”。山阳,追求的不止是“心中有数,应考不慌”,更是脱贫质量和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脱下皮鞋,换上运动鞋,5月的最后一天,山阳县委书记张国瑜出现在漫川关镇万福村。这一次,他既不是来看包抓的贫困户,也不是来村上参加活动。

  “只要有房子的地方,我都要去。”张国瑜戴上草帽,爬山路,入农户。以往,都重点去贫困户家里,这一次他要对照“577”脱贫标准,逐组逐户、一户不落的“过筛子”。

  对群众的收入问题,张国瑜习惯“细算账”。筛到娘娘庙组非贫困户张美清家时,他听出了“蹊跷”。

  这家的独子张诗武,娶了同村贫困户陈支富的独女陈芳。张诗武在建筑队务工,陈芳在镇上带着2个小孩上学。

  作为张家的独子,和陈家唯一的女婿,张诗武对两房老人都有赡养义务。在以往的家庭收入计算中,张诗武的工资,被重复算进了同村不同组的两家。

  “这样的算法,可不行。”张国瑜赶紧叫同行的核查组,打开张陈两家资料,仔细核算如果把张诗武的收入两家各分一半,岳父陈支富家,还能否脱贫?张美清家还满足非贫困户标准吗?

  一笔“明白账”呈现出来,陈支富家,仅每年林产加茶叶的收入1万5,就满足了老两口的脱贫要求,算不算女婿收入的这一半,并不影响结果。张美清家的收入更多些,加上儿子收入的一半,也算是锦上添花。

  现场重新核算,给随行的“四支队伍”上了一课。这次“过筛子”,筛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细,不够实事求是的“粗沙”,绝对会被筛出来。

  “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帮扶,像亲戚一样对待群众,树牢质量意识,注意发现问题,不能熟视无睹、眼中无活,脱贫攻坚决不能有蒙混过关的想法。”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张国瑜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筒功能,边说边往山上继续走去。

  这一天,结束最后一户的筛查,已是晚上十点多钟。张国瑜在村上住了一晚,第二天周六,他依旧早晨七点起床开始入户。两天时间,走遍了万福村4个组160余农户。

  筛查工作,不是张国瑜一个人在“作战”。从5月28日到6月10日,山阳县所有县级领导和县直单位科级干部,每人包抓1个深度贫困村和1个非贫困村,在镇办干部和“四支队伍”排查的基础上,全面进行核查。

  县委书记张国瑜开展“过筛子”遍访贫困群众

  全县总动员,户户过筛子,广度、深度、精度都前所未有。彻底弄清哪些是达标放心户,哪些弱项可脱户,哪些是缺项沉底户,逐户建立问题清单,逐村建立工作台账,逐镇办分类统计汇总。

  排查出来的问题,镇村能够立行立改的,要立即整改、及时销号;短期难以整改到位的,镇村要制定整改方案,落实责任,限期整改到位;需要上级部门协调解决的,分类统计汇总,经镇办主要负责人签字把关后,对口上报主管部门和县脱贫办统筹解决;需要长期坚持的,要建章立制,巩固工作成效。

  责任唯一,全面倒查。“谁对扶贫不走心,就要当心吃“红牌”走人,责任明确让‘水紧鱼跳’的态势全面形成。”山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郝昌军说。

  筛得广,入户不能“点北瓜

  在山阳县这次“过筛子”中,贫困户与非贫困户,都要一户不落。

  6月1日,儿童节。高坝店镇双寨村上门筛查的工作队员们发现,有4个孩子的张之保家,没有丝毫节日的欢悦气氛。

  细问才知道,张之保一个月前确诊了肾积水,今天才从医院回到家里。虽是非贫困户,但家里的主要劳力重病,是这个7口之家,不能承受之痛。

  70多岁的张母,说着就呜咽起来,“我们家的顶梁柱倒了,我这个老太婆和儿媳带着4个小娃,以后的日子该咋过啊。”工作队安慰了一番后,承诺今晚开会研究后续的帮扶对策。

  这一次筛查,在以往不常去的非贫困户中,反倒容易筛出一些过去被忽视的问题。筛查队伍里,在双寨村当过3年第一书记的宋阳,边走边总结道。

  大半天下来,好几家都反映去找村医看病时,态度不好。工作队到村医家,才知道了其中原委。政策要求建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时,因为村上没有合适地方,就和村医商量,将原来村医家里接诊的房间改造成村卫生室。

  2018年10月,村医就自己垫资完成了村卫生室的改造。可补助资金,到现在还没有到位。村医只能将这怨气,发到来看病的村民身上。

  这天晚上的讨论会上,双寨村的问题台账上多了4个事项:帮张之保家申请低保户;落实村卫生室的改造补助;5组水源地蓄水池渗水,要求原施工单位加固处理;2组30户群众家自来水管道老化,向水利局打报告落实水管。

  核查组负责人县总工会副主席毛浓科的身上,也多了4处被蜜蜂蛰起的大包。他笑着说,“我这四个大包,能证明咱双寨村的中华蜂养殖产业确实做得红火,还顺带加深了我对这次过筛子的印象。

  脱贫攻坚的这几年,主要精力都盯在贫困户身上。但贫困的发生,往往是动态变化的。高坝店镇党委书记杨浩说:“入户不能点北瓜,要齐齐过,才能及时发现、彻底整改、不断提高。

  要不是这一次“过筛子”,舒荣礼可能还一个人住在高山上的土坯房,过着“老屋、老路、老人”的灰色日子。

  随儿子在西安住了十几年的他,因为儿子生意不景气,一个月前决定一个人搬回村里住。可他没想到,在他离开的这十几年里,村里变得他几乎不认识了。

  不少老邻居已经腾退了老屋,住到集中安置点。回老屋的路上、院里,茅草长得齐人高。近古稀之年,还得了脑梗,他只能四处找乡亲帮忙把路砍开,才终于回到了那间十几年没人住过的老屋。

  按照政策,他可以集中搬迁安置,但一人户,最多只能分20平,可20平米的房子没法修。舒荣礼未来的生活,成为当晚研判会的议题。

  一番激烈讨论后,镇上决定,让舒荣礼“破例”住进兜底保障院。原本有赡养人的老人,不能被识别为五保户,也就不能住进保障院。但考虑到像他这样的人同样需要被帮扶,决定先解决群众切身困难。

  去年1月,山阳县开创性地利用撤乡并镇遗留下的闲置场所,改造出5所兜底保障院,共有房屋408间,床位720张,惠及周边8个镇(街道)的特殊困难群众。

  虽然,舒荣礼最终因被女儿接回西安,没有住进兜底保障院。但为了保障贫困户中“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义务等特殊困难群体”而建的兜底保障院。却在这次筛查中,为山阳县悬在兜底边缘的人,增加了一种新的选项。

  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高坝店镇移民新区

  筛的细,帮扶更要有温度

  解决了群众“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过筛子”就是要干部主动走近群众,发现和解决潜藏的问题,带动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式变革。

  山阳县科技与教育体育局局长徐鹏,在这次“过筛子”中,最大的感触就是,以往被局里认为充满“人性化”的送教上门,其实并不够贴近现实。

  全县送教上门的84人中,有49名重度脑瘫残疾少儿。这些孩子,没有正常的智力水平。但规定要求,老师每次都要按照统一标准来送教上门。

  “这样脱离实际的送教,不但没有达到教育效果,反倒挫伤了不少老师的积极性,也让一些被送教的家庭认为,送教是形式主义。”徐鹏说。

  这次筛查,和许多被送教家庭深聊,让科教局决定,今后采取“一户一策、一生一案”,合理设置送教方案。送教不再拘泥于形式,只要能对送教家庭有实际帮助的,都可以成为送教内容。

  老师们可以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也可以协助患儿康复训练。可以结合生活场景,培养他们简单的认知能力。还能引导家长对患儿倾注关爱,提高这些孩子的生存质量。

  户家塬镇下庙小学负责人韩静,在给送教对象刘家军家里送过一次书本、文具后。考虑到刘家军患先天性脑瘫,智力低下,就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变送教为送温暖、送关爱。

  每次去都会给刘家军洗脸、换洗衣服,拉刘家军在室外锻炼。去年冬天,她还自掏腰包为刘家军买了一床厚棉被。从小就被母亲抛弃的刘家军,竟然发出了“妈妈”的叫声。

  这样有温度的故事,每天都在“大筛查”的过程中发生。

  万福村,83岁的陈泽英,听到张书记的声音,非要起身来看看。“要没有你,我到现在都还瞎着,更别说编草碗了。”陈泽英一手握着张国瑜的手,另一只手抹了一把眼窝里溢出的泪。

  这眼泪,要从3年前说起。2016年5月,刚上任不久的县委书记张国瑜来万福村入户走访,看到院子里坐着的陈泽英看不见,问了才知道是得了白内障,没钱去治,拖到完全看不见已有4年多了。

  恰巧省残联康复医院“复明一号”手术流动车,那几天正在山阳为贫困人口免费做白内障手术。他当下就打电话给陈泽英报了名,还嘱咐她放心去治,只要带上户口本和合疗本,不用花一分钱。

  2016年底,张国瑜再次到陈泽英家时,她依旧坐在老地方,只是这一次,她板凳旁多了一筐龙须草,手上正灵巧地编着一只草碗。还未等人介绍,陈泽英就先喊出一声“张书记”。

  连她的儿子陈良财都吃了一惊,就见过一次,当时她还看不见,陈泽英凭着声音和直觉,就让眼前的人与自己过去心里刻画的张书记对上了号。

  但她没想到的是,张书记不光帮她重见天日,还把她打小就会的草编也上了心。不久,县里的文旅部门就来上门推广草编的手工传承,周边的好多妇女都来找陈泽英学草编。

  县里还引进了恒兴盛农贸公司,来统一收购这些草碗,卖到各个旅游景点去。甚至还为手工草碗申请到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但重拾光明的陈泽英,精神比之前看不见的时候好多了。凭着草编的手艺,一个月少则赚个几百块,状态好的月份甚至还赚到3千多元。

  “少时青青老来黄,七搓八扭结成双。春打草鞋走山路,夏编凉席铺软床。秋织蓑衣遮风雨,冬拧绳索套麝香。”陈泽英打小唱的民谣,现在又被村支书仰宗青,加了两句新词,“更喜老太手艺巧,精制草编销远洋”。(当代陕西记者李彬)

编辑:王晗璐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