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精准扶贫致富百姓
初冬的紫阳,已有些许逼人的寒气,但茶乡大地处处洋溢着喜人的景象,从蒿坪富硒工业园区,到任河谷地现代化农业园区,从美丽乡村的农家院落,到楼群林立、人群簇拥的新型城镇社区,处处都能看到扶贫开发带给这个国定贫困县的新变化。
紫阳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2013年底该县还有贫困人口11.45万人,比两年前的14.33万人减少2.88万人。
今年1月,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后,紫阳扶贫开发工作也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如今在紫阳县,人们不再停留在昔日给扶贫点修路、拉水、救助钱物的方式上,而是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进行精准扶贫,即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
家住该县广城镇万兴村的沈远志是远近闻名的“烤烟大王”,原本一家4口人住在山上的土坯房,每到汛期时常发生滑坡,令全家人担惊受怕。2012年8月,他率先在集镇安置点订购了一套房子,他每年种植30亩烤烟,按照每亩年收入2500元计算,每年有近7万元的收入。“搬下去后,老家的30亩烤烟还可以继续种植,平时还可以在集镇附近打零工挣钱,搬下来住的更安心、更放心。”沈远志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像沈远志这样的搬迁户,在紫阳县还有很多,他们正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出大山融入集镇。2011年,该县确定十年搬迁移民3.2万户13.3万人的总目标,占全县总人口的近40%,以10万人进县城、10万人到集镇、10万人住新村的‘三个三分之一’进行布局,通过移民搬迁,紫阳县已初步形成了‘住在山下、增收在山上、住在城镇、增收在企业、住在社区、增收在园区、住在县内、增收在县外、住在小区、增收在小区’的增收致富路子。三年来,该县累计实施移民搬迁一万多户,四万余人搬离了地质灾害隐患地带,住进了新居。
从贫困户识别建档立卡到精准施策,从规范化管理到严格考核,每一步都需要落到实处。其中精准施策是核心,围绕园区带动致富,紫阳县先后启动建设双安富硒现代农业园、红椿茶业生态观光示范园、高桥开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和洞河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等15个现代农业园,农业由低端粗放型走向集约化、产业化,形成“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林果、高山木本药材、库区渔业养殖”的立体布局。探索建立“特色基地(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扶贫”模式,使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带动一部分农民实现转移就业或就地增收。
同时,为加强精准扶贫建设项目管理,该县按照“镇村调查摸底、部门现场核实、政府会议确定、联合发文实施”工作机制,夯实工作组驻村、单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措施,形成完整的工作制度,确保实现每年完成贫困户脱贫1.5万人目标。
12月15日,该县蒿坪镇黄金村贫困户刘改艳格外高兴,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免费足浴培训后,踏上火车奔赴武汉,到“郑远元”连锁足浴店上班,月薪3000多元,丈夫在家照顾父母和孩子,还可以在附近打零工挣钱,一家人的贫困状况即将过去。一同前去的还有另外7个人,他们也都是黄金村的贫困户。
黄金村是全县71个重点扶贫开发村之一,全村211户有128户属贫困户。原先全村经济收入仅靠年轻人外出务工,2014年5月县政府办包联该村以来,以移民搬迁为抓手,积极改善居住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免费提供技能培训。现在有58户群众即将在明年6月搬进村安置点;正在加紧整地,130亩猕猴桃明年开春就能栽植;42人已免费参加足浴技能培训,将陆续走上工作岗位……按照现在脱贫速度,未来三年,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即将变成富裕村。
目前,该县共安排县镇干部1297名,包帮贫困户6385户,采取包组联户结对“攀亲”的方式,结合村情实际,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办法,给困难群众提供项目、资金、技术、信息、政策等全方位服务,承担“捆绑式”连带考核责任。截止今年11月底,该县累计投入扶贫建设资金超过1亿元,组织实施了包括移民搬迁、产业、教育、基础设施、旅游和文化、卫生和计划生育扶贫在内的六大扶贫工程,帮扶71个贫困村脱贫致富。(唐波)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