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激进加息伤及世界经济
顾客在美国纽约一家商店购物。(新华社发)
今年以来,生活成本危机、多数地区金融环境不断收紧、乌克兰危机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等因素严重拖累经济前景,其中美国货币政策所引发的金融动荡和流动性危机所带来的风险不容小觑。进入2023年,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还将持续,其消极外溢效应势必继续显现,可能导致金融市场迅速混乱,加大美国及其他国家实体经济疫后复苏的难度。“美国生病、世界吃药”的荒诞很可能还将续写。
2022年,全球经济历经崎岖坎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10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生活成本危机、多数地区金融环境不断收紧、乌克兰危机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等,严重拖累经济前景。报告中IMF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3.2%,而一年之前该组织预测值是4.9%。近期,不少知名经济机构和学者相继抛出对未来一年的经济预期,其中大多提到美国货币政策所引发的金融动荡和流动性危机所带来的风险。如今,站在新旧年交汇点,美国作为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最大受益者,其激进和一意孤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整产生的消极外溢效应仍将持续拖累全球经济,“美国生病、世界吃药”的荒诞很可能还将续写。
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通胀”是2022年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多数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在年内屡屡打破纪录。
例如,美国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在6月份曾高达9.1%,创1981年11月份以来新高,而较近的11月份CPI同比上涨7.1%,虽是2021年12月份以来最小同比涨幅,但仍在高位运行。欧元区10月份调和CPI终值同比上涨10.6%,创历史新高,11月份为10.1%,通胀有所放缓,但高位不变。英国10月份CPI同比上涨11.1%,创下40年来新高,11月份为10.7%,涨幅略有缩小。而多年来被“紧缩”困扰的日本也开始面临物价走高问题,11月份除生鲜食品以外的核心CPI连续15个月同比上升,增长3.7%,涨幅为1981年12月份以来最高。
仅从数据来看,能源及食品价格上涨仍是2022年推动多国通胀居高不下的直接因素。比如,英国11月份CPI上涨10.7%,而去除能源、食品、酒精和烟草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仅有6.3%。各方越来越担忧,持续的高通胀严重影响居民的购买力,也推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容易引发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美国媒体评论认为,居高不下的通胀率受到来自供需两方面影响。在供给侧,由于疫情导致航运停滞和工人短缺的局面并未完全改善,再加上乌克兰危机影响了能源和粮食生产大国的出口,使得许多大宗商品的价格被抬高,随后波及整个经济。而在需求侧,包括美国在内的多国在疫情高峰期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释放大量流动性,助长了因为疫情而缩减外出服务消费的居民的实物商品消费需求。
让情况更为恶化的是,美联储为抑制通胀,从疫情高峰期的宽松货币政策“急转”,在2022年连续收紧,通过7次加息(其中罕见的连续4次加息7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接近于零上调至4.25%至4.5%之间,达到15年来最高。美国激进调整货币政策被广泛认为是向他国输入通胀的不负责任之举。由于美国利率提高推升美元汇率,导致主要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实际价格进一步上涨,使得他国尤其是缺乏充足外汇储备的发展中经济体的国际购买力捉襟见肘,加剧了输入型通胀。此外,由于美元持续强势,倒逼其他经济体为稳定本币而跟进加息,造成蔓延多国的流动性紧缩。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分析,此举并不能解决因为供给侧中断而诱发的通胀,反而还会促使企业提高产品价格,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刺激物价。
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日前表示,预计2023年不会降息,而明年2月份议息会议上宣布的加息幅度将取决于经济数据。当前,结合美国经济数据表现,比如11月份仍处高位的CPI和工资上涨态势(美国11月份通胀调整后的可支配收入增长0.3%,而未经价格调整的薪资连续第二个月上涨0.5%),以及美联储继续展现的鹰派立场,进入2023年,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还将持续,其消极外溢效应势必继续显现。
金融市场动荡不安
美国德安华咨询公司日前发文称,金融市场动荡和市场混乱是2023年值得关注的十大趋势之一,肇因则包括发达经济体开启的全球货币紧缩周期和强势美元,多国央行相继提高利率,推升了融资成本,压低了企业估值。该公司特意提到,从2022年初到11月中旬,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了17%,而纳斯达克指数下跌了30%,许多公司市值已经缩水一半或更多。该公司警告,发达经济体继续收紧货币政策,可能在2023年导致金融市场迅速混乱。
美国货币政策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影响远不止这些,至少还有双重冲击。
一方面,引发他国资本外流。美元是全球主要外汇储备和锚定货币,而美股总规模占全球股市40%以上。随着美联储加息,美国固收类资产收益率迅速上扬,吸引全球美元快速回流,催生其他经济体尤其是脆弱的发展中经济体的系统性金融风险。IMF10月份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的央行加快货币政策收缩步伐,推升本币币值,引发许多宏观经济基本面较弱的新兴和前沿市场经济体的资本外流潮。而据美国摩根大通分析,截至10月初,2022年新兴市场债券基金的资金外流已达700亿美元。
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债务压力陡增。美联储持续加息,快速推升了美元指数,自3月份美联储第一次加息至今,美元指数上涨超过6%,更是在9月份冲上112关口,续刷20年新高。美元相对他币升值,引发包括欧元区、英国和加拿大等西方经济体相继跟进。后果显而易见,一大批背负以美元或其他西方国家货币计价的外债的经济体偿债压力陡增,在国际金融市场继续融资的难度也水涨船高。
12月初,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丽贝卡·格林斯潘表示,当前新兴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承担的债务中有70%到85%以外币计价,极易受到汇率变动冲击。她警告,至少有88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相对美元贬值,其中31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超过10%,大大推高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的偿债成本,引发广泛的信用破产风险。
历史上美国紧缩货币政策冲击发展中经济体的教训并不遥远,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背后,都有美联储加息和强势美元的因素。
另外,值得警惕的是,美元汇率大幅波动,也使得一些隐藏的巨大风险更加不稳定。2022年,瑞士信贷陷入破产危机、英国养老金爆仓危机等事件牵动金融市场神经。这两者背后都有外汇掉期交易的影子。据国际清算银行近期发布的报告,金融衍生品交易隐藏了超过80万亿美元的负债,其规模超过了美国国债、回购合约和商业票据的总和。美元剧烈波动可能给市场参与者造成重大损失,诸如瑞士信贷暴雷之类的现象恐将越来越多。
实体经济阴云笼罩
面对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不止金融市场“叫屈”,实体经济也很“受伤”。美国货币政策的激烈调整,加大了美国及其他国家实体经济疫后复苏的难度。
一般而言,利率上升,一方面在生产端,势必导致企业投资成本上升,从而压制投资扩大,让本就遭受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阻碍的经济长期再受冲击;另一方面在消费端,较高的利率吸引居民储蓄意愿上升、消费意愿下降,对经济活动起到抑制作用。这也是许多经济学家反对美联储激进加息的原因。随着欧元区、英国、加拿大等经济体纷纷跟进加息,紧缩型货币政策成为发达经济体主流,也使得经济活动受到的抑制效应进一步扩大。
近日,美国标普全球公司编撰的美国和欧元区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报告相继出炉,显示美欧制造业均不景气。其中,美国12月份制造业PMI初值为46.2%,创下近31个月以来新低,连续第2个月处在荣枯线(50%)之下。报告指出,伴随着消费支出锐减,制造业新订单量萎缩速度创下2008年以来最快纪录,同时,消费萎靡也导致了制造业产出继续大幅下滑。
此前,标普全球公司商业经济学家克里斯·威廉姆森就曾针对美国不景气的制造业活动指出,通胀、利率上涨和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这几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美国内外市场对商品的需求下滑,挫伤了制造业。而美国银行首席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加彭认为,劳动力市场疲软、更高的借贷成本、更严格的信贷标准和更糟糕的资产负债状况等不利因素,将导致消费者减少支出,导致美国经济“适度衰退”,这是抑制通胀的代价。
在大西洋对岸,情况类似,高利率同样在抑制制造业。自今年7月份起,欧元区制造业PMI已连续6个月趴在荣枯线以下,其12月份制造业PMI为47.8%,较11月份47.1%水平小幅回升。从12月份新订单量来看,制造业新订单量连续第8个月下降。
从更广的范围来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11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48.7%,较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环比下降,连续2个月低于50%。在疫情、地缘政治冲突以及货币政策趋紧等多重因素冲击下,全球制造业呈现继续下探走势,仍面临较大收缩压力。疫情之下社会流动限制、持续的通胀压力以及需求的持续萎缩都在不同程度上遏制全球经济的恢复势头。
值得指出的是,对于主要依靠西方大型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发展中经济体而言,情况可能更为悲观。由于强势美元导致本币被抛售、汇率大跌,这些经济体的进口能力下降,实体经济可能承受更严峻的负面影响。(经济日报记者仇莉娜)
(责任编辑:冯虎)
编辑:马腾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