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是如何“炼”成的?

03.12.2014  12:02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随着劳动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职业农民”这一新型职业群体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农业部确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进省份,陕西今年已认定84名首批高级职业农民。职业农民是如何“炼”成的?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职业农民资格认定“门槛”有多高?经过本报记者深入基层对高级职业农民进行零距离采访,了解到这个新型群体不但理念新、思路新,而且是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的行家里手,更重要的是市场触角比较敏锐。

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

70后朱建强,一位从蓝领成功转型的商人、从工人转型农民的高级职业农民。原本在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甘于当时现状的他怀揣着发财梦,毅然辞掉事业单位这份稳定工作走上下海创业之路。朱建强,最初开农资店当起小老板,卖种子、卖农药,敏感的他发现农民对农资品种的认知茫然、对种植技术求贤若渴,便深感知识的贫乏与无能为力,于是一头扎进中央农广校,通过2年的学习,掌握了各类农作物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以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基本经营方式,成为地地道道的农资商家、种植专家。

十年磨一剑。他将眼光投向未来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上,并带领合作社探索出一条“村两委+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新模式。“如果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就什么都解决了。”这是朱建强最大感触。眼下他正在着手筹建10个农产品销售旗舰店,探索发展“餐桌+农户”订单农业,让更多的消费者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新想法让心总歇不下来

在我省84名首批高级职业农民中,70后邢国强也是其中一员,阎良区武屯镇三合村人,由于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排行老六的他初中毕业后就挑起了家里经济重担。18岁学种蘑菇,第一次试种就告败,但他不气馁,第二次种植成功,握着赚来的钱,他很开心。随后带动帮助村里人种植,稍有积蓄后,又瞄准温室大棚,开始引进鸡腿菇、双孢菇、金针菇等新品种,使一个大棚的蘑菇收入最高超过了两万元。随着原始积累的不断增加,他便将致富的路子瞄向养牛、水泥空心砖、种植甜瓜。如今,在他的带领下,一个建设规模50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应运而生。俨然成为生态循环农业先锋者。今年,园区农民年纯收入至少高出阎良区2000元,最多达到了5000元。邢国强的妻子说:“和他过日子真的很累,不知他什么时候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心总是歇不下!”

新型职业农民有四类

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等)、专业技能型(农业产业工人、农业雇员等)、社会服务型(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农机手、代耕手、机防手、动物防疫员等)和新生代型(农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复转军人等)四类。

按照新型职业农民的标准划分,年龄在16至55岁之间是一道“杠杠”,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初级职业农民应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中级要求高中或农科中专以上文化程度,高级则应具备农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初级职业农民收入应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0倍,中级达到10—20倍,高级达到20倍以上;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具备现代农业理念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能够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掌握先进生产经营模式,具有示范带动效应,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每年认定一次按指标计分

今年以来,市县各级陆续开展了第一批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按照高、中、初三级分别由省、市、县认定的原则,每年认定一次。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经营规模、生产效益和职业道德等5项,实行百分制评估,前三项各占20分,生产效益占30分。资格认定实行逐级推荐,获得初级证书方可考核认定中级,以此类推。“目前,陕西省12个市107个县区均已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有6个市正式发文成立了培育领导小组”,陕西省农广校副校长杨建军说。

根据我省规划,今后陕西省职业农民培育的总体目标是:每年培育职业农民2万人。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4000人、农业企业领办人3000人、农业创业人员7000人、规模种养殖场主6000人。到2015年陕西省职业农民总数达到10万人,到2020年达到2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