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养脑瘫弃婴13年的哥偏瘫后陷困境
朦朦和父母一起很开心
朦朦和父母一起看电视
郑国廷的妻子每天按时给他量血压
郑国廷的妻子只要有时间就帮他按摩
刘玲霞给丈夫按完摩又开始给女儿朦朦按摩
在家里朦朦让父亲坐在轮椅上,她推着轮椅走
朦朦走到阳台上妹妹的书桌前开始联系写字
母亲帮朦朦书里头发
郑国廷离开轮椅,自己一步一步扶着栏杆回家
郑国廷推着轮椅上的女儿和妻子有说有笑
郑国廷的父母 大河报记者 谷武民 通讯员 赵振恒提供
新闻提示:
《好心捡回 烦心丢弃 良心抱回》,8年前,本报报道了的哥郑国廷和一个脑瘫弃婴难以割舍的情结。如今,郑国廷患脑梗偏瘫,一家人陷入困境,他每天坚持锻炼,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希望能好起来自食其力……一对夫妇感动陕豫两省, 陕西 《三秦都市报》与河南《大河报》两家媒体两地互动,呼吁“正能量接力”。
回顾:捡来弃婴借债治病 丢弃后又抱回
早在2007年8月,三秦都市报以《好心捡回 烦心丢弃 良心抱回》为题,报道了的哥郑国廷和一个脑瘫弃婴难以割舍的情结——2002年6月16日,郑国廷开出租车途经 西安 市朱宏路立交桥下时,捡到一个刚刚出生3天的女弃婴,加上婚后夫妻二人一直无孩子,便抚养了这个弃婴,取名朦朦。孩子1岁时,被诊断为“中轻度脑瘫”。几年来,夫妇俩跑遍了河南、山东等地求医,花光了6万元积蓄,还借债4万多元。郑国廷的母亲、丈母娘急了,怒斥他们:“你们能养她到什么时候,你们老了怎么办?难道真要让她拖死你们啊!”2006年8月,夫妇俩“狠心”把孩子扔在河南安阳,之后,两人实在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又把孩子找回来。郑国廷哭着对孩子说:“只要爸不死,永远养着你!”
此事经本报报道后,当时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一时间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2008年5月-10月,当时住在西安、时任浐灞队主力前锋的鲁尼(巴西人)的妻子He-lena(葡萄牙人),得知后帮助这家人,每周四下午,让朦朦的养母刘玲霞去他们家帮着收拾家务,每次付给100元钱,谱写一曲爱心无国界的赞歌。
现状:的哥脑梗偏瘫 一家人陷入困境
时隔近8年,郑国廷今天向记者打来电话,言语中透漏出对生活的绝望,“有时候我甚至想带上朦朦一起走,如果我们两个死了,就不会拖累妻子和小女儿!”
记者立即去回访,在灞桥一个小区,见到郑国廷时,他正坐在轮椅上,右胳膊、右腿偏瘫,比8年前苍老了许多,妻子刘玲霞讲述了这两年的遭遇。
2013年11月1日,郑国廷开车下班后头晕恶心,以为是的哥的职业病颈椎病,想着休息一晚就好,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却爬不起来,刘玲霞便用女儿朦朦的轮椅把他推到附近的唐都医院,医生伸出一个指头问几,他回答二……“医生说他患的是脑梗,在监护室住了10天,之后住院1个月,花了7万多医疗费,全部是跟亲戚朋友借的。”妻子说,第一天住院交押金5000元,自己身上只有2000元。
刚出院时,郑国廷不能走路,是两个人搀着走的,他的右胳膊、右腿完全没有知觉,经常大小便失禁,不会穿衣服。被几岁的侄子取笑“姑父那么大的人了,还要姑姑给穿衣服。”
之前他们一家住在糜家桥6平方米大小的租赁屋中,后来因为拮据,一家四口便搬到现在住的小区和岳父岳母一起住——大舅哥、小舅子给岳父岳母合买的房。
“之前也买‘合疗’(户口在河南濮阳老家),后来为了节省钱,想着自己身体也可以,刚好没有买2013年的,没想到就是那一年我脑梗,无法报销医疗费。”郑国廷非常懊恼,因为这个病,自己离开了13年的出租车司机生涯,家里没有一分钱收入。妻子早上起来送9岁的小女儿胧胧(化名)去上学,没有钱托管,中午接回来,下午再送去接回,同时还要照顾他和朦朦,岳母的年龄大也做过大手术。
直击:父女俩脑瘫偏瘫 互推轮椅练习走路
8年后再次见到朦朦,13岁的她已经出落成文静的“大姑娘”,穿着表姐给的衣服,坐在沙发上,看到记者笑着叫“阿姨好!”但是,一站起来,便行走不稳,两手畸形外翻,走到阳台上妹妹的书桌前,翻开本子,吃力地写下10个阿拉伯数字。独自去上厕所,没多久便叫妈妈,“她现在大便还不能自理,得我帮着擦屁股。”刘玲霞说。吃饭时,朦朦不会用筷子,而是用勺子。
过了一会儿,朦朦让父亲坐在轮椅上,她推着轮椅走。十多分钟后,走累了,父亲下来,她坐上轮椅,父亲推着轮椅走……两人微笑着,互相鼓励,让人看着温馨而感动。
“最难的时候,我甚至想带上朦朦一起走,如果我们两个死了,就不会拖累妻子和小女儿!所以,我从来没有去医院复查。”郑国廷说,后来妻子不断安慰他,他觉得自己一定要撑下去,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每天扶墙走,锻炼两小时,摔到了爬起来再走,记者看到他胳膊上还有摔青的印记。于是,这对父女俩,时常推着轮椅互相帮忙练习,朦朦的门牙上磕了豁儿,也是锻炼磕掉的。郑国廷说:“我希望自己早点能康复,可以有个工作,自食其力,不然这一家人咋办啊?”
联动:一对夫妇感动陕豫 呼吁让爱传递
一对夫妇感动陕豫两省,早在8年前本报报道此事后,河南《大河报》的记者专门来到西安,采访报道了这对河南籍夫妇。今天,记者与《大河报》记者取得联系,两家媒体两地互动,他们去河南濮阳采访了郑国廷的父母。
5月19日,大河报记者赶到郑国廷的老家南乐县福堪镇南汉村。路边的一处简易平房,只有一扇小门,门前的空地上还种着一些青菜。郑国廷的父亲今年69岁,耳朵不好使。母亲70岁,站着的时候腰已经直不起来了。
说起郑国廷的事情,家里人表现最多的是无奈。父亲告诉记者:“从一开始就不赞成他要这个孩子(朦朦),但是国廷执意这样。以前靠着自己开出租车的收入,还能勉强过日子,现在得了病……”因为省钱,郑国廷每年也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舍得回来一次,有时候2年多还回不了一次家。
郑国廷的大哥郑建廷在一旁叹息:“他俩口现在都无法工作,还有一个孩子需要治病,真不知道日子是怎么过的?去年我打工回来路过西安,专程去看了看他,把打工挣来的1万5千块钱给了他,但是根本不够他们用”。
我们怎能眼睁睁地看着好人落难?本报从今日起特开通“正能量接力”热线:965369,希望更多爱心人士加入进来,为这个好心的家庭奉献自己的爱心,让爱传递下去!
文/三秦都市报首席记者 姬娜 河南采访内容由大河报记者 谷武民 通讯员 赵振恒提供
图/三秦都市报实习记者 代泽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