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40年发展步伐与改革同频

18.10.2018  10:24

  十月十日,无人机拍摄的礼泉县袁家村。近年来,袁家村内外几经修建,规模越来越大,相应的配套设施也日益完善。本报记者刘强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袁家村人努力发展农业。资料图片

  袁家村出品的菜籽油已成为当地的拳头产品之一。本报记者张江舟摄

  袁家村的老支书郭裕禄(左)正在畅谈袁家村的创业史。本报记者张江舟摄

  东周村的周秀玲以前是贫困户,现在是袁家村辣子铺的一名工人。本报记者张江舟摄

  本报记者张江舟

  袁家村,如今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ID”。它是中国农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先行者和行业标杆;它将最普通的油盐酱醋茶做成了让消费者放心的品牌;它打造的“关中印象体验地”已成为全世界认识陕西民俗文化的一扇窗户。

  很难想象,40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袁家村人曾艰难地行进着。他们在砂石遍布的土地上努力耕作,只为收获一点填不饱家人肚子的粮食;他们在陡峭的山坡上捡拾柴草,只为在夜里点亮一丝光明,燃起一缕炊烟;他们的孩子出走异乡,只为给家里省下一份口粮。

  40多年过去了,用沧海桑田来形容袁家村的变化绝不为过。这个九嵕山脚下的小村庄,从村民吃救济粮到集体经济资产超过20亿元,在民俗文化小镇林立的今天阔步前行,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它的发展靠的是什么?

  自力更生,从贫困中突围

  袁家村位于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南部台塬、北部丘陵沟壑的地理条件,使这里的粮食产量一直很低。20世纪70年代以前,当地群众的温饱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今年9月19日,记者见到郭裕禄的时候,他正和几位老伙计在村子的茶馆里谈笑风生。谈起袁家村曾经的苦日子,几位老人都慨叹不已。

  郭裕禄今年72岁,是村子里最受尊敬的老人,不只是因为年长,更是因为他曾是带领村民走出贫困的带头人,是如今兴旺的袁家村的奠基人。

  20世纪60年代的袁家村是当地出了名的“烂杆村”。地无三尺平,砾石到处见,耕地没有牛,点灯没有油,吃粮靠救济。从1958年到1970年的12年间,袁家村没有向国家贡献过1斤粮食,群众的口袋里也没有闲钱。全村37户村民,大多住在破旧低矮、四处漏风的土坯房里。据村上的老人回忆,当时村里的小伙子难讨媳妇,群众也选不出“好头”。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袁家村换了35任队长(袁家村当时是生产大队)。最频繁的时候,村里1年换了7任队长。

  1970年,年仅24岁的郭裕禄出任袁家村第36任生产大队队长。

  1972年,袁家村建立党支部。郭裕禄当选支部书记,一干就是35年。

  发展农业是郭裕禄上任之后干的第一件大事。袁家村的耕地都是半山地,坡度大、砂石含量高,水土流失严重。为了提高粮食产量,郭裕禄带着村民们没日没夜地干,平整土地、清理砂石、上山拾羊粪、打井修渠,硬生生地靠人力,把全村400亩靠天吃饭的坡地变为平坦整齐的良田。1975年,袁家村取得了史无前例的粮食大丰收。也就是从这一年起,袁家村人不用再担心饿肚子了。

  “单靠农业,能温饱,但难致富。吃饱了的村民们对幸福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幸运的是,我们也赶上了好时候,改革开放让我们有了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可能。”郭裕禄说。

  穷思变,变则通,这是改革蕴藏的既深奥又简单的道理。袁家村是当时中国无数村庄在改革开放初期艰难摸索中前行的一个缩影。

  为了让农民有钱赚,袁家村开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开办石灰窑、砖瓦窑让村民们收获了第一桶金。为了方便运输,村上成立了运输队。从手扶拖拉机到大型拖拉机,再到卡车和大型卡车,运输工具的不断更新换代见证着袁家村集体经济的蒸蒸日上。

  1983年,袁家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家支柱企业——袁家村水泥厂。

  1992年,村上加大投资规模,进军房地产等多个行业,多元发展,实现了从农业稳村向工业富村的成功转型。

  1993年,袁家村成立了集农工贸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袁家农工商联合总公司,下辖12个子公司。

  盖新房、建学校、买小车,袁家村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这里一度成为全国有名的“小康村”。

  解放思想,在改革中绽放

  “总结袁家村4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的成功经验就是把握住每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第一时间解放思想,投身参与其中。”郭裕禄说,“党指明了发展方向,只要我们肯干实干,就可以收获成功。我打心底里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经过多年的发展,袁家村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从1970年的29.6元增加到2000年的8600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家村遇到了当时国内很多“小康村”都面临的发展难题。

  2000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高耗能、高污染的民营企业被勒令关闭,而袁家村当时的村办企业大多在此范围内。

  在之后几年时间里,多个村办企业的陆续倒闭让袁家村再次面临抉择。

  是像许多曾经的“明星村”一样没落下去,还是继续解放思想,把改革进行到底?

  2007年,是袁家村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一年,礼泉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个发展思路就像一道光,让接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郭占武和新班子成员们眼前一亮。但究竟该怎么做?

  “几经思考,我认为做‘关中民俗’应该是条路子。这个主题在当时的旅游市场上是没有人做的,而且这本就是我们关中农村人最熟悉、最擅长的领域。”郭占武对记者说。

  在郭占武的努力劝说下,两户党员家庭率先将自家的院子改建成农家乐。同时,郭占武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在废弃楼板厂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条很短的“康庄老街”,用来集中展示关中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就这样,郭占武与一批年轻人一起,站在父辈的肩上,拉开了袁家村转型发展的大幕。

  2009年,袁家村“饮食一条街”建成。

  2010年,袁家村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

  2011年,多层次、多品位的“关中印象体验地”建成。

  2012年,“酒吧咖啡一条街”建成。

  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8万元。

  2017年,袁家村接待游客超过5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3.8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集体经济资产超过20亿元。

  ……

  不断创新,在新时代奋进

  回首袁家村4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个关中小村庄始终保持着与改革开放一致的步伐,在30多年里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传统农业村转型为工业村;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节点,又用10年时间完成了“农村—景点—体验地—核心品牌”的蝶变。

  对内,袁家村奔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管理模式,通过股份化管理,倡导合作共享。众多的农家乐、作坊、酒吧,村民自己经营的只占三成左右。袁家村向周边村民和外来创业者敞开大门,提供了致富创业的良好平台。

  对外,袁家村以品牌为引领,以优质农产品为内容,以“农民捍卫食品安全”为旗帜,辐射周边,影响全国。袁家村品牌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内涵的“”字号品牌,其产业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紧密相连。以发展“三农”为目的、以服务“三农”为使命,袁家村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目前,袁家村已在西安市开设了6家城市体验店,计划下一步再开7家到8家;除西安外,在陕西的其他城市还要各开1家到2家城市体验店。每一天,最新鲜的食材从袁家村的生产作坊被运到每一家城市体验店。这些食材在作为制作小吃原料的同时,也不断擦亮着袁家村农副产品的品牌。

  “旅游并不是袁家村的主业。袁家村的发展方向是要让农民回归农业。当前,广大群众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带动了遍布各地的种植、养殖基地和订单农业迅速发展,推动第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融合发展是我们的努力方向。”郭占武说。

  目前,袁家村有4个品牌输出项目,分别为青海西宁项目、山西忻州项目、河南郑州项目和湖北十堰项目。袁家村输出品牌和商业模式的尝试,已显示出良好的市场前景。

编辑:黄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