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事故分级处置新机制助推缓堵保畅
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紧紧围绕创造更好的道路交通安全环境这一目标,立足实际,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从6月1日起在全市交管部门推行“交通事故分级处置工作机制”,实现了接处警时间明显下降、道路交通报堵数明显下降“两下降”的工作成效,三环内实际处警时间由原先的15分钟降到10分钟,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催警电话数量由月均83个降到了74个,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拥堵由原先日均8起下降到6起,有效缓解了因交通事故引起的交通拥堵问题。
创新交通事故分级处置工作机制
目前,西安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02万辆,机动车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3100辆,位居全国第二。同时,西安市棋盘式的道路结构和城市布局限制,极易造成大面积、长时间拥堵。近年来,西安交警支队推出交通事故快速理赔机制,有效提升了交通事故处理能力,但仍未能从根本上缓解交通压力。对此,西安交警支队精心组织,多次前往碑林、雁塔、高新、新城等城区大队及西大街、太白路等基层中队,实地调研事故处置工作情况。他们在调研中发现,一方面,事故处理超时处警问题较为突出,由于目前各大队事故处理民警较少,处警量较大,很多轻微的、责任明确的交通事故,民警往往无法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也无法当场出具事故责任认定书;另一方面,网格和事故中队联动不畅,存在两张皮的问题,网格民警在交通疏导过程中因没有事故处理权限,在巡查过程中无法第一时间有效处理交通事故,同时,一些网格民警对事故处理工作业务不熟,存在着一定的畏难情绪,警务效能不高。
针对这些问题,支队党委结合自身实际,多次召开事故处理专题会议,反复征求各大队意见,经过8次研讨修改,制定了《道路交通事故分级处置办法》,确立了“以全市67个巡逻网格为依托,将适用简易程序处置的、车辆能够自行移动的、当事人对事故及成因无争议的财产损失事故处理权限下放到网格中队”的工作制度,并于6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
新机制充分发挥了网格执勤民警岗点多、反应快、灵活机动的优势,切实提升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置的快速反应能力,有效缓解了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
加强培训提升交通事故处置工作效能
在推进交通事故分级处置机制中,西安市交警支队要求各级领导和广大民警牢固树立“一警多能”的工作理念,网格民警既要会疏导交通,又要会处理交通事故,实现交通事故处置警力“内涵式”增长。该机制实施以来,支队先后在一线交管部门开展事故处理业务培训6场次,培训民警及交通协管员1100人次,达到总警力的50%。他们还向一线民警印发了5000余册《交通事故情节演示及责任确定指导手册》,确保网格民警在处置简易性交通事故中熟知法律条款,准确认定责任。
同时,各大队按照支队提出的事故处理中队骨干民警到网格中队开展“传、帮、带”活动的要求,迅速行动,加强网格民警业务能力培训,强力推进交通事故分级处置工作。莲湖大队制定了事故分级处置工作细则,对事故认定书的发放、管理作了明确规定;曲江大队抽调5名事故处理民警成立办公室,在完成日常事故处理工作的同时,负责指导网格中队的事故处理工作;未央大队抽调事故民警到各网格中队,培训指导网格民警开展事故处理工作;碑林大队每个网格每个班次至少安排一名事故处理民警对网格事故处理工作进行指导;新城大队每天派8至10名警力在事故中队轮训,学习和掌握事故处理专业技能;高新大队选调人员在事故中队跟班实习。截至目前,全市67个网格已处理适用简易程序的交通事故2772起,占到简易程序处理总量的21%。
科学考核发挥交通事故分级处置机制整体效能
支队党委经过深入调研、科学决策,改进完善了与分级处置机制配套的考核考评机制和操作程序规范,大力加强装备保障,确保交通事故分级处置机制整体效能充分发挥。
由于外勤民警的考核内容主要依据单警执法量,事故处理并不纳入执法量考核,致使一些民警消极对待事故分级处置工作。对此,支队在现行考核办法的基础上,以科学考核为导向,将事故处理数纳入单警执法考核内容,大幅增加网格民警处理事故在单警执法考核中的分值,有效调动了网格民警处置交通事故的积极性。
按照规范操作程序提升整体工作效能的初衷,支队针对目前网格中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操作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各自为战等问题,专门制定了案卷档案移交、管理细则,印制了事故分级处置案件移交凭证、简易程序交通事故认定书、道路交通事故自行协商协议书,切实提升了网格民警处置交通事故的规范性。同时,他们加强装备保障,一次性为网格民警配备执法仪620个、照相机450部、对讲机510部、勘查箱330个,向网格中队调配增援车辆34辆,切实提升了网格民警的快速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