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因文化而精彩 文化让西安更自信
西安交响乐团精彩亮相国家大剧院
西安红五月音乐会等系列文化活动让群众唱主角
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西安分会场
2016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举办
《千里雷声万里闪》电视剧海报
在已经拉开大幕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大舞台上,从全国各地精选的57台参评剧目正在向第十五届文华大奖发起最后的挑战,这不仅是三年一度的国家级艺术盛会的重头戏,是全国文艺工作者及文艺爱好者关注的焦点,也是对各地艺术创作成果的检验,是各省市在中国艺术节大舞台上的相互切磋和相互学习。作为东道主省份,陕西本次共有5部作品成功进入第十五届文华大奖初评结果名单,而西安独占三席,在全国拔得头筹,引发各界关注。
西安因文化而精彩,文化让西安更自信。古老与现代交汇的千年古都,正因文化而迸发出蓬勃的活力,正如当下这个文化硕果飘香的2016年秋天:从第八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到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再到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西安正因文化而大放异彩、备受关注。文化是西安之魂,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西安在“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下的先发优势。近年来,西安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扎实加强文化建设的新要求,高度重视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始终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摆在突出位置,把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和文艺精品打造计划作为扎实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组织化程度,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展。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文化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彰显文明大国形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安市委、市政府主动担当起文化传承、文化复兴的责任,用好文化资源禀赋,真正将西安打造成中国文化之都、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代表性城市。
以“十一艺节”为契机 加强精品生产
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自2013年陕西成功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举办权以来,抓创作、出精品的劲头就成为了西安文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力之一,广大文艺工作者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其中,要在家门口展示古都西安文化的厚重、当代文艺创作的勃勃生机。与基层的自发热情相呼应,西安各级政府部门及文化主管单位高度重视“十一艺节”在陕西举办的契机,着力推动艺术精品生产,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服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自“十一艺节”筹备工作启动以来,西安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有关工作,并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西安市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筹委会”。2015年1月13日,西安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筹备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各部门的任务、职责。在筹委会的精心组织下,各相关文艺院团努力抓创作、出精品,力争以高质量的剧目,代表西安参加“十一艺节”演出活动;各场馆也积极工作、筹集资金,按照规定程序开展各项维修改造工作。
在文华奖重点剧目筹备方面,西安市加大文艺创作力度,努力抓好艺术精品生产,推出了6台优秀剧目作为拟参加“十一艺节”的陕西省重点剧目,分别为民族舞剧《传丝公主》、豫剧现代戏《秦豫情》(原名《长安梦》)、话剧《麻醉师》、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大型儿童剧《公主的头花》以及大型秦腔音乐剧《七彩哈达》。为了确保剧目质量,打造“双效统一”的佳作,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等主管部门在财力、人力方面重点投入,强力支持,确保了剧目质量及打磨提升效果。
自各剧目陆续首演后,西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便安排大范围的公演和巡演,边演边提升、边演边惠民。各级主管部门、各创排单位,组织业界专家把脉剧目提升的全过程,不断梳理各方意见,打磨提升作品。与此同时,西安在组织优秀剧目进京展演的同时,邀请中宣部、文化部和省市相关领导以及北京等地的戏剧专家、新闻媒体观摩,并召开研讨会,努力提高艺术水准,打造文艺精品,回馈人民群众。
自今年盛夏以来,西安文艺作品硕果飘香。自7月话剧《麻醉师》、舞剧《传丝公主》先后受邀献演国家大剧院,刮起“西安旋风”外,9月底,大型原创现代豫剧《秦豫情》又再度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原中国评剧大剧院)上演,掌声雷动,反响热烈,西安文艺的口碑持续走高。此外,在群众文艺创作方面,西安市充分发挥群星奖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的作用,积极组织优秀文艺作品参加第十七届群星奖展演评比活动。通过层层选拔,西安市推选的戏剧小品《情感营销》、音乐剧《清风盈门》已经入围第十七届群星奖复赛。
聚焦时代主题 让艺术扎根人民
舞台艺术精品,其核心主旨就是最大限度提升艺术质量,创造代表中国舞台艺术最高水准的艺术精品,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最具鲜活气息的文化积累。除了思想性、艺术性方面的突出呈现外,它首先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精神。对此,西安市在文艺创作生产的过程中,注重找准历史与现实结合点,聚焦时代发展的主题,把人民群众满意与否放到首要位置,让优秀艺术作品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
近两年来,西安市实施精品战略工程,抓住精品创作这个中心不放松,抓好文艺创作规划和资源统筹,聚焦作品质量,繁荣文艺创作,推出了一大批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多部作品获得全国、全省“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戏剧梅花奖等国家级奖项,20多部影视作品登上央视平台,4部影视动漫作品被确定为优秀重点剧目,3部优秀舞台剧目入围文华大奖终评,创造了历年最好成绩。
与此同时,西安启动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丝路文明·西安文脉”重大美术创作工程等,加强传统文化的艺术转化和提升,陆续推出歌剧《张骞》、舞剧《传丝公主》、秦腔《易俗社》、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等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各单位把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放在突出位置,利用历史文化禀赋优势,加强选题策划,创作了《大秦帝国》《礼乐中国》《白鹿原》《大秦五行少年传》等一批历史文化题材的文艺精品;启动“丝路文明·西安文脉”美术、书法重大题材创作工程,邀请大批西安知名艺术家,围绕传统文化、丝路文明进行主题创作,展示中华文化基因和西安文化根脉;围绕弘扬周秦汉唐传统文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主题,出版了《西安小史》《诗赋长安》《班固传》《秦岭四库全书》等系列文化丛书和图书,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无论是舞台精品还是电视剧,都摒弃了表面的花哨,真切地讲述老百姓的平常事,反映他们真实的欢乐和苦恼,呈现他们追求幸福的奋斗历程,简单、实在、走心,使广大观众感到温暖。比如,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医生陈绍洋的感人事迹为素材创作的话剧《麻醉师》,运用艺术语言将主人公身上最可贵的精神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广大观众,充分展示了共产党员身上的道德光辉,传递了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在抓精品创作的同时,西安大力开展优秀文化产品展映、展播、展演活动,先后在全市重点影院、省市电视台和各大剧院,开展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电影《隐形的翅膀》、动画电影《冲锋号》、秦腔《柳河湾的新娘》、电视剧金鹰奖获奖作品《大秦帝国之纵横》、第十五届文华奖入围剧目《传丝公主》《麻醉师》《易俗社》等的展映、展播和展演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让广大市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六抓六着力”夯实文艺繁荣根基
文艺之树高大繁盛,离不开其扎根的土壤的肥沃与坚实。近年来,西安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离不开全市文艺创作的整体活跃,少不了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宣传文化主管部门、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工作者的携手努力,更少不了繁荣文艺事业、加大精品生产力度的各项措施和制度的有力保障。
西安市委宣传部围绕“扎实加强文化建设”的新要求,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保障,接连组织召开全市文艺工作座谈会、扎实加强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全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进会、全市戏曲工作座谈会、全市文艺精品创作工作专题会等会议,研究、部署、推动文化建设。制定下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西安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和《西安市文艺工作重点任务实施方案》,编制中长期文艺创作推进方案等,以工程化、项目化方式扶持推出了一批代表西安特色的重点门类和重大项目,有效地推进西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概括而言,“六抓六着力”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做法对于精品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抓顶层设计,着力提升西安文艺创作组织化程度。西安始终把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作为思想引领和文化自觉,围绕扎实加强文化建设这一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部署要求,在制定下发各类指导性文件的同时,启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秦腔戏曲保护传承工程、影视剧原创文学剧本孵化工程、柳青精神系列创作工程等,科学编制创作规划,完善文艺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扶持,着力提高繁荣文艺的组织化程度。
抓导向引领,着力强化文艺创作主流价值取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选题立项、过程追踪和推荐评审上,严把文艺精品创作的导向关,使文艺作品更好地与社会共振、与群众共鸣、与时代同行,传递社会主流价值。在这样的思想导向指引下,相继推出了电影《大明宫》、电视剧《老爹的非“城”勿扰》《赖汉的幸福指数》、纪录片《西安2020》《百年易俗社》等弘扬主旋律、传播真善美的接地气的作品,在央视播出受到好评。
抓重点培育,着力打造西安优秀文艺精品。始终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通过健全完善文艺精品的选题、论证、审查和扶持制度,引导和鼓励文艺家和文艺创作单位深入挖掘西安特色题材的思想文化内涵,找准历史与现实结合点,有效推动历史题材、革命题材、现实题材、丝路题材等原创性作品的创作生产。电影《百鸟朝凤》和动画电影《冲锋号》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影《9号女神》、电视剧《我在北京,挺好的》、专题片《百年易俗社》、动画片《大秦五行少年》等多部作品获得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先前的风气》获得“鲁迅文学奖”,《大秦帝国之纵横》获得第二十五届电视剧金鹰奖。
抓机制创新,着力加大文艺创作扶持保障。始终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推动文艺创作的根本保证。建立了西安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修订完善西安市戏剧创作奖励办法,用足用活现有各类文化专项资金。近两年来陆续扶持40多个文艺精品创作,大力扶持发展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导向性、带动性的文艺精品项目。
抓深入生活,着力激发西安文艺创作活力。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繁荣文艺的必然途径,定点开展艺术采风创作活动,研究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需求,广泛运用和提炼人民群众喜欢的语言、风格、样式,创作出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
抓宣传推介,着力提高西安文化传播力度。始终将文化“走出去”作为盘活文艺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组织举办2016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元宵节晚会、央视中秋晚会以及2016年第八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等盛会,推动文化传播。
让群众唱主角 打造文化品牌
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不断增加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近年来,西安市全面贯彻扎实加强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目标,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系列文化服务工程,初步建立设施齐全、产品丰富、机构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西安市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扶持保障,研究制定西安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出台《西安市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和资助目录》《西安市千场戏剧惠民演出遴选管理办法》《西安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西安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考核细则》等政策,为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备、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西安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实施千场戏剧惠民演出、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户户通、公益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工程,近两年来完成3.4万户卫视、有线电视设备安装和使用,惠民演出7100多场,年均公益电影放映35000多场,提前三年实现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以千场戏剧惠民演出工程为例,作为西安市的一个文化活动品牌,西安市文广新局坚持把品牌融入基层一线,接受人民检验,在鲜活的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据悉,自2009年开始至今年9月底,共投入近7000万元,演出了8000多场,有品质、接地气的演出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
此外,西安各级文化主管单位积极组织开展新城区民乐汇、欢乐进社区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以革命公园、万达广场等户外广场为平台,开展书画、器乐、广场舞、诗歌、戏曲等专场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免费开放、免费培训,开展各类公益文化活动3000多场,让群众唱主角,在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服务中,传承历史文脉、凝聚价值共识、培育文化自信。
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打通品质西安的建设路径,西安正在完成从文化资源到精神资本的转换,在文化自信之中,让民族文化滋养心灵,文化哲学启迪现实;在国际化大都市和品质西安建设中,注入具有西安特色、西安风格、西安气派的文化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