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 | 中共西安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的“十个关键词”
2021年1月6日,西安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召开。会前,与会人员观摩了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听取了十项重点工作2020年工作情况和2021年目标任务措施。
非常之年:
2020——十项重点工作率先突破交出人民满意答卷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奋力推动十项重点工作率先突破,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开局之年:
2021——以高质量发展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2021年,西安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十项重点工作实现新突破,全力办好第十四届全运会,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奋力书写西安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最美的风景在下一程。
2021年,让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接续奋斗,以新气象和新作为创造西安更美好的明天!
No.1
关键词1
推进新时代对外开放
做大载体做优通道做好平台做强产业
2020- 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3670列 新增上市企业8家
以补齐开放不足短板为目标,全力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我市枢纽辐射带动、平台赋能作用及要素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综合交通枢纽网络进一步完善
——新开通3条国际客运航线、6条全货运航线。
——银西高铁、地铁5号线、6号线一期、9号线相继开通运营。
——累计新建5G基站10003个。
★开发开放平台功能进一步提升
——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3670列。
——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稳步推进,“+西欧”国内集结城市达到11个,陆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8.6万标箱。
——举办各类展会302场。
★现代产业支撑体系进一步强化
——全市4A级以上物流企业47家,新增上市公司8家,电子信息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200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200家。
2021- 跨境电商交易额达80亿元 世界500强企业数达245家
★积极营造推进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畅通要素、商品与服务流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新时代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做大开放载体。高标准建设自贸区,深入推进投资贸易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3个。临空经济规模突破120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80亿元。
——做优开放通道。全货运航线达到35条,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40万吨。做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陆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万标箱,西安港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50亿元。提升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服务能力,新建5G基站7000个。
——做好开放平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法律服务高地。打造国际投资与产能合作高地,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达到5%。举办国际会议会展10场,国际性和全国性体育赛事80场,涉外机构数累计达到20家。
——做强开放产业。推动外贸外资优化升级,实现服务贸易额增长率5%,进出口总值3270亿元,本地货物出口增长率5%。世界500强企业数达到245家,实际利用外资突破80亿美元。4A级以上物流企业突破50家。
怎么做?
——争取中、省专项资金,完善支持政策,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推动新时代对外开放相关产业发展。
——拟定年度督导检查计划,紧盯各项目标任务进展,强化与责任单位协同联动,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
——进一步修改完善考核办法,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传导工作压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推进、高效落实。
No.2
关键词2
“生态西安”建设
让西安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人民生活更美好
2020- 优级天数250天 创历史最佳
★全市2020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年优良天数250天,同比增加25天,其中优级天数56天,创历史最佳。
——侦办涉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案件380起,刑事处分180人次。
——冬防期燃煤削减约50万吨,每日污染物排放减少2.24吨。
——开展“冬病夏治”集中攻坚,夏防期臭氧8小时浓度同比下降6.8%,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1天。
——全年115项任务均按时序进度推进落实,其中20项任务已销号,2021年3项任务提前启动。
——2020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重污染天数较去年减少13天,首次消除严重污染天气。
★全域治水。107个年度重点项目6月底前全面开工,112个2021年及远期项目提前开工,以上219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82.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54%,是往年水利投资的3倍以上,完工107个。
——河湖治理全面加快。全年新建堤防150公里、栽植护堤林8144亩、新增生态水面1695亩,修复河道湿地2270亩,护城河等一大批河湖治理项目建成开放。
——污水治理全面提升。新建污水处理厂8座,完成污水处理厂准四类提标改造27座、雨污缺失管道179条、主城区雨污混接点改造1890处。
——水资源保护全面加强。浅、深层地下水位分别上升0.64米、2.21米,再生水利用率提升到26.5%,水质改善位居全省第一,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三河一山”绿道全面启动。34个子项目建成3个、在建29个。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15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保护队伍阵地前移,争当秦岭生态卫士蔚然成风。
——编制完成1+7规划体系,79项长效机制全部建成。
——秦岭范围矿权全面退出,生态修复加快推进。
——在全省率先开展峪口峪道治理工作,15条治理任务全面完成。
——超额完成小水电整治任务,在全省起到示范作用。
——完成周至勘界定标试点。
——完善“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为全省网格化管理工作探索出一条“西安路径”。省市秦岭保护条例宣传成效明显。
2021- 优良天数再增10天 pm2.5浓度再降6%
★打造“全运蓝”
全市优良天数较2020年增加10天,细颗粒物(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6%,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控制在5.1,降尘量力争不高于5吨/平方公里每月,重污染天数持续减少,空气质量排名力争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后30位。
怎么做?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高排放企业搬迁,整体提升企业污染防治水平。
——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启动我市供热发展规划及长距离供热方案任务,制定能源替代方案。实现三环以内“无煤化”建设目标。新增供暖面积逐步采取分布式供热方式替代。强化清洁取暖改造,推进电网、气网、农村居住房屋保温等基础性工程建设,力争实现民用散煤“清零”。
——推进交通结构优化调整,构建绿色物流配送体系,推进“公转铁”货运比例提升,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进柴油车深度治理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督管理,以“全运蓝”为目标,提前开展柴油货车、过境车绕行管控。
——推进用地结构优化调整,提高扬尘污染防治管理精细化水平,城市建筑垃圾综合整治率达100%,有效提升农村地区秸秆、杂草、枯枝落叶等生物质废弃物处置水平,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严控露天焚烧。
——强化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对,制定《西安市“全运蓝”环境空气质量保障方案》,提前做好十四运期间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全域治水碧水兴城
按照“治、用、保、引、管”的总体思路,形成“堤固、岸绿、水清、洪畅、景美、管理长效”的水系治理新格局。
其中,“堤固”是完成547公里堤防建设任务,重点河流堤岸全线贯通;“岸绿”是完成2.4万亩护堤林建设任务,“三河一山”绿道环线4月底全线贯通;“水清”是3个国考断面达到Ⅲ类水质,其他断面全部达标;“洪畅”是基本完成重要河流滩区治理,完成主城区10个积水点改造任务;“景美”是新增生态水面5500亩,完成63个水生态节点建设任务;“管理长效”是全面启动河湖智慧管理系统建设。
怎么做?
——实行重点任务专班负责、压茬推进,重点项目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对重难点问题专题研判、定向督导,及时协调解决;
——定期开展现场观摩,每月组织调度会,适时召开表彰会,全方位宣传治水成效,营造全民治水氛围。
★秦岭保护生态修复
按照市委“整治到位、修复到位、保护到位”要求,严格执行省市秦岭保护条例和秦岭保护规划,加快中省检查反馈问题整改销号清零,深化“五乱”整治,规范农家乐经营,坚决遏制新增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各类问题。加大生态修复,实施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完成15条峪口峪道综合治理,工程造林7500亩,治理小流域10000亩;秦岭范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70%;持续加强秦岭范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严守生态红线,严格产业准入,建成1+7智慧监管平台,打造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西安标杆”。
怎么做?
——按照省市《条例》重点任务分工,细化重点工作,开展专项督查检查。
——严格执行省市秦岭保护规划,强化自然资源保护,严格管控建设活动。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加快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造林、小流域治理和峪口峪道综合治理。
——建立全市秦岭保护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严厉打击“五乱”行为,形成保护合力。重点开展保留别墅项目乱搭乱建彻底整治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巡查检查力度和执法力度,建立常态化执法机制。
——加快智慧化管控进程,坚持“人防、技防、物防、联防”相结合,实现“全天候、全时段、全方位”监管。
——加快整改销号,续抓好各级各类检查迎检和反馈问题整改,按照《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销号办法》加快各项整改问题销号清零。
——落实《秦岭保护专项资金补助暂行办法》,积极争取中省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参与。
——创新宣传形式,加大宣传频次,持续开展省市《条例》《规划》等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法律法规知晓率。开展全民护山行动,建立有效举报机制,营造浓厚保护氛围。
No.3
关键词3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办好一场会兴旺一座城
2020- 地铁“三线齐发” 累计通车里程245公里
以“十四运”场馆及周边配套设施为重点,紧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环境治理提升工作。
★谋篇布局,精心构筑城市发展新格局。
——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统筹推进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等41项规划同步编制,构建西安“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新体系,着力打造城市亮点片区,提升西安城市新形象,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高质量、高标准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任务。
——完成市级8个体育场馆建设,着力推进高铁新城、西安站改扩建、西安东站等交通枢纽建设。
——实现地铁5号线、6号线一期、9号线“三线齐发”,新增通车里程83公里,累计通车里程达245公里。
——广安路、朱宏路、昆明路主线桥,西南二环立交等10项快速路和重要节点工程建成通车,快速路骨架体系初具规模。
——“三改一通一落地”等民生工程完成年度任务,正在推进评估验收工作。
★聚焦重、难点问题,补足城市管理工作短板。
——以城市主要干道、场馆周边为重点,开展“违法建设攻坚战”“精细化管理集中活动月”“秋冬季绿化攻坚战”“施工围挡集中整治”等专项活动,城市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成效明显。
——完成54处拥堵点治理、全力打造“安全上学路”“畅达就医路”、打开32处封闭大院,城市交通治理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2021- 306项任务助力“十四运”
★聚焦全运会保障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任务,以场馆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提升为抓手,统筹推进规划编制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和城市综合治理工作,加快构建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规划体系,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形象,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推动实现“办好一次会,兴盛一座城”的目标。
——城市规划17项
加快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超前谋划城市发展,统筹引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完成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单元到则,团结村、三学街、小雁塔等7个重点片区详细规划编制,推进《关中城市群核心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西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等编制,谋划启动二环、三环扩能提升和地铁11、12、17号线规划建设。
——城市建设185项
围绕补短板、强功能、提品质,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打造迎全运精品工程,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承载力提供有力支撑。其中包括59项赛事保障重点工程,中央文化商务区、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等7个重点片区,“三改一通一落地”等59项民生工程,以及新建道路等28项工作。
——城市管理104项
以绣花功夫细致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展示西安良好城市形象,推动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其中包括违建治理、围挡点位动态管理、城市绿化美化、停车管理条例制定和智慧交通、智慧城管建设等。
怎么做?
分类梳理2021年重点工作,逐项明确任务、责任、目标和节点;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在项目谋划、前期准备、施工工序、质量标准、评估验收上下功夫,切实打造一批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民心工程。继续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进一步优化完善考核机制,夯实工作责任,提高工作实效,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任务按期按标准完成。
No.4
关键词4
优化营商环境
实现营商环境改革“跨越式”提升
2020- 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在我国营商环境领域首部权威报告《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我市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我市蝉联《环球时报》评选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称号,并获评“2020年度营商环境创新创优标杆城市”。
2021- 全国营商环境评价进入全国前十
★聚焦打造“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目标,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深化改革,对标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出台“1+18+N”系列攻坚提升方案(“1”即全市总体攻坚提升方案;“18”即18个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攻坚提升方案;“N”即2021年计划实施的若干项重点工作方案),推动我市营商环境改革“跨越式”提升,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实现争先进位,进入全国前十。
怎么做?
——深化“6项重点改革”,推动实现审批项目最少。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告知承诺制改革、“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证照分离”改革。
——开展“3个专项行动”,推动实现收费标准最低。
开展政策落地专项行动、涉企收费治理专项行动、“降成本”专项行动。
——聚焦“10个提升”,推动实现办事效率最高。
提升企业开办、土地供给效率,提升用水、用电、用气报装效率,提升竣工验收、不动产登记效率,提升获得信贷便利度、跨境贸易便利度、企业注销便利度。
——狠抓“5项重点任务”,推动实现服务水平最优。
全面深化“一网一门一次”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提升涉企服务水平;完善营商环境工作机制;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
——破解“3大堵点难点”,夯实攻坚提升基础支撑。
全力打破“数据孤岛”,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着力补齐信用体系短板,夯实营商环境建设“诚信根基”;破除政策落地“中梗阻”,建设“全流程政策落实落地”系统平台。
No.5
关键词5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推动“6+5+6+1”
现代产业体系壮大成势
2020- 328个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3696亿元
★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观摩,全市上下形成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328个市级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3696亿元,达到年计划131.5%,有效带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增长;458个市区两级重点项目竣工投用,将释放产能超过120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15万人。
——建立“每月调度考核、每季观摩开工”等新机制,全年现场观摩项目218个,推动536个市区两级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在全市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强大合力。
——开辟“净地出让、文勘前置、容缺受理”等绿色通道,全年办结937个项目手续,创历年最高水平;争取各类资金1061亿元,有力支撑了项目建设。
——谋划2021年市级重点项目740个,总投资2.5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950亿元;谋划“十四五”重大项目682个,“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3万亿元。
2021- 抓好74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
——继续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理念,抓好74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推动473个在建项目(续建314个,新开工159个),全年完成投资3950亿元。加快推进267个前期储备项目,力争20个项目提前开工。
——引进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50亿元以上5个,30亿元以上4个。“6”大支柱产业引进项目23个以上;“5”大新兴产业引进项目2个以上;“6”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进项目34个以上;“1”大文旅产业引进项目3个以上。不断提高产业项目比重,新增实际到位资金中,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主导产业占其总额的比重不低于45%。全年策划包装重大招商引资项目282个以上。全年新设外资企业240家以上,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省90%以上。
怎么做?
——创新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分工,抓好观摩开工,加快手续办理,强化要素保障,精准谋划招商。
No.6
关键词6
“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
打造先进制造业西安品牌
2020- “市长特别奖”获得良好效果
1-11月,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速24.1%,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高于全国、全省4.9和6.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速19.7%,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第1。
★三大产业集群突破1000亿元
——成立11专班,按照“龙头带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思路,推进八大产业集群建设。
——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集群突破1000亿元,分别增长51.7%、15.1%、12.1%。
★产业项目有效推进。
——1-11月,总投资1901.3亿元的55个在建项目完成年计划投资120.3%,当年新增产值310余亿元。
——西咸、高新、经开、航空、航天有27个项目投产、52个开工、82个签约。
★专项活动收效显著。
——组织了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西部制博会等43项重大专场活动。特别是“市长特别奖”受到企业家一致好评。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新增国家技术中心1个、省级14个、制造业中心4个。
——人工智能试验区、硬科技示范区在高新建设。
——西北首家知识产权中心落户经开。
★融合发展务实推进。
——出台加快5G系统与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计划,新建5G基站10826个。
——累计22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2021- 形成4个千亿级支柱产业
★先进制造业共31项目标,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规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增速20%,占规上工业比重62%;形成4个千亿级支柱产业;超百亿企业达12户;新增规上制造业企业130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专新特精企业50户,工业云平台新注册企业1600户。
怎么做?
——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项目招商,加快产业集群建设进度,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加快打造西安产业品牌,加快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快推动深入融合步伐。
No.7
关键词7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让世界看到更多的西安之美
2020- “千年古都常来长安” 金字招牌愈发靓丽
★加快文旅复苏
——率先出台加快文旅产业发展15条措施,前三季度,旅游业总收入占全省60%,位居副省级城市第4。
——“十一”假期,西安旅游热度位居全国第2,文旅复苏势头强劲,“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金字招牌愈发靓丽。
★聚焦转型升级
——实施“文旅+”,塑造新场景、打造新地标,大明宫景区成功入列5A级,长安区南堡寨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碑林、长安、蓝田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市民游客有了更多选择、更新体验。
★激活文旅消费
——《西安千古情》正式上演,“国宝”系列云上音乐会播放量突破2亿人次,“长安夜”夜游嘉年华点亮西安“夜经济”,位居2020中国夜游名城第二。
——西安顺利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强化城市营销
——开展“相约西安筑梦全运”系列文旅活动,成功举办世界文化旅游大会、丝路国际电影节等,西安位居中国文旅城市品牌传播力第五。
——电视剧《装台》和《大秦赋》持续推动了外地游客打卡西安的愿望。
2021- 全民传播全域营销全球推介西安城市形象
★以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为抓手,着力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培育2家4A级旅游景区,争创省级文化产业“十百千”园区基地12个,评定星级民宿100家,加快推进39个市级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营收超过700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超过1800亿元,加快打造文化高地,建设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怎么做?
——7月1日前完成兴庆宫公园综合提升,8月1日前完成易俗社文化旅游街区综合改造,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项目二季度开工,西安文化商务区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下半年开工,三学街片区改造类项目全运会前完成。
——启动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创建,打造3个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推出丝路之旅、红色之旅、休闲之旅等精品线路20条。
——推动“文商体旅+在线新经济、虚拟现实场景体验、生活消费”等模式创新,指导8部旅游演艺创新知识产权,推动爱菊粮油等工业旅游深度开发,新增20家中小学研学基地,创建12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办好西安文创设计大赛,推出系列文创产品。
——加快建设“长安书院”“长安云”“长安乐”,打造西安公共文化服务“云”,构建现代化、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周秦汉唐主题博物院、博物馆建设。推出《大浪淘沙》《功勋》等文艺精品,组织西安鼓乐、秦腔等非遗展演展示,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000场。
——聚焦“相约西安·筑梦全运”主题,开展“十四运”系列文体旅活动。围绕“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品牌,坚持线上线下、国内国际相结合,开展客源地营销,组建丝路世界旅游城市联盟、参与澜湄旅游城市合作,加快西安城市形象的全民传播、全域营销、全球推介,让世界看到更多的西安之美。
No.8
关键词8
城乡融合发展
五个振兴一起抓实现五个融合
2020- 38项年度任务全面完成
★完成村庄规划试点修编,形成“四区五类”发展规划。
★增强农业稳产保供能力和自给率。
——“菜篮子”工程名列省会副省级城市优秀;
——农业科技及机械化率大幅提升,建设14.09万亩高标准农田,主要农作物良种全覆盖。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7.0%。
★农业产业化再上台阶。
——形成一批中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总量全省第一。
——已建成2个国家休闲农业示范区县、17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三年行动目标。
★深化农村改革完成年目标。
——98%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实现“空壳村”清零,537个村实现收益分红,分红金额达到21.86元。
2021- 建设大都市功能外溢的主承接区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和大都市田园农村。立足西安城市需求侧定位,提升农业供给侧水平,充分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坚持城乡产业、建设、治理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城乡“产业融合、空间融合、制度融合、人才融合、治理融合”,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市一个百分点以上;一产增加值增速3%以上;主要“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启动构建城乡融合产业体系,并“以产定建”确定乡村建设行动方案;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五个振兴一起抓。
怎么做?
——开展城乡融合发展分区定策行动。城六区执行城市规划,郊五区以区为单元,实施城乡产业、建设、治理一体规划、一体推进,建设大都市功能外溢的主承接区。实施秦岭北麓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暨城乡融合发展工程。高标准打造三生融合、城乡协调的现代都市城乡融合发展新典范。
——构建城乡融合产业体系。开展农业现代化园区引领行动,龙头企业创新带动行动,创新农经工作体系行动,农业科技及种质提升行动,实施设施农业提升工程,实施农业品牌提升工程,开展乡村旅游精品建设行动。
——构建城乡融合空间体系。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以产定建”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构建城乡融合制度体系。大力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发展。
——构建城乡融合人才体系。推动人才下乡,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形成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城乡融合治理体系。实施乡风文明工程,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协同推进工程,开展推进乡村振兴“大学习、大讨论、大对接”活动。
No.9
关键词9
保障和改善民生
更好的教育和医疗
更多的幸福生活
2020- 完成195所学校建设 新增学位19.4万个
★全市投入资金239亿元,完成195所学校建设任务,新增学位19.4万个。
——加快推进2021年投用的126所学校建设,已竣工19所、封顶54所、主体施工29所、基础施工24所。
——全年培训校园长教师37.6万人次,招聘教师7833名。
——推进民办义务教育招生制度改革,民办初中报名人数较2019年下降43.4%,招生入学平稳有序。
——投入15.2亿元重点提升202所公办学校质量;启动“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实施“三名+”工程,组建市区县级“名校+”教育联合体1052个,覆盖学生107万人,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完成598所无证园、514所小区配套园治理等5项国家重点交账任务。
——在全省率先实现学校安全管理“3个100%”全覆盖;制定了《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核酸检测应急预案》,守牢疫情防线。
★医院建设项目提质提速。
——13个医院建设项目任务全部按计划完成。
——市儿童医院获批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为西北首家;8个专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向国家申报。
★公共卫生能力显著提升。
——疾控机构建设项目动工6个、完成选址9个,4个区县、开发区提前完成疾控中心人员编制任务。
——建成核酸检测机构89家、核酸检测实验室16个,日最大检测能力达35万份,储备核酸1:10采样管150万支。
——实施17项健康西安重大行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我市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第三轮复审。
★基层卫生能力持续增强。
——各区县、开发区积极推动项目实施,9个区县级医院建设项目开工、250个基层建设项目按计划完成。
——全市建成城市医疗集团8个,16家牵头医院与124个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县域医共体,66所上级医院与基层建立远程医疗服务关系,服务群众20672人次。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办得更好。
2021- 新建、扩建126所学校 新增学位10.8万个
★新建、扩建126所学校,新增学位10.8万个,招录教师不少于7000名,培训校园长教师20万人次以上,遴选220所公办学校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确保“名校+”工程深化升级,确保招生入学平稳有序,办更加公平有质量的西安教育。
怎么做?
——加快建设保学位。投入资金137亿元,建设126所学校,5月起,逐月完成设备采购、土建、设备安装和教师招聘、空气检测等,确保如期投用;采取名校+新校方式,确保“建一所、优一所”。
——优化师资强队伍。按照“1+5”模式招聘教师7000名以上;实施校园长领导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培训,培训20万人次。
——优质均衡促提升。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快普通高中特色发展。
——加大改革促发展。分步推进区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优化义务教育招生政策,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确保平稳有序。
——提升内涵强品牌。打造西安“三名+”工程创新品牌,再组建市级“名校+”“名师+”“名校长+”联合体51个、100个和40个;打造西安思政课教育创新品牌,持续推进思政课大练兵和思政课创优行动。
——立德树人抓师风。坚持“五育并举”,印发中小学生减负和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十条措施,切实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打造“四有”好教师队伍。
——强化监管促安全。巩固校园安全“3个100%”建设成果,建设安全体验教室;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保障师生安全。
2021- 提升基层卫生能力 实现“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以项目建设促进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加快实施13个医院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30.47亿元,项目竣工1个、主体封顶5个、主体结构施工7个。积极创建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临床专科水平不断提高。
★以项目建设推动公共卫生能力提升。全面改善疾控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21个区县、开发区疾控机构建设,提高全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实验室检验能力和重点传染性疾病防控能力,推进13个区县疾控实验室能力提升。建设5个卫生应急示范县、15个献血点,增加疾控机构人员编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以项目建设加强基层卫生能力提升。15所区县级医疗机构开工建设,43所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6所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新迁建和改扩建,105所村卫生室实现公有化,实现“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怎么做?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将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工作评估、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上台阶、提水平”。
——提前储备一批医学人才,2021年计划引进硕士以上医学毕业生500名,确保医院建成后尽快投入使用。
——通过建立省、市、驻地高校协同机制、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人事薪酬制度、前沿医疗技术研究及应用等措施,加快创建精神、神经、心血管、呼吸、传染病、口腔、创伤、肿瘤专业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No.10
关键词10
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
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
2020-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500余家
★西安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作用更加凸显。
——启动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西北首个国家超算(西安)中心等国字号重大项目。
——打造交大创新港、智慧谷等“城校企”融合平台,累计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4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8个,新增20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示范高校和新型研发机构,技术交易额突破1400亿元。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500余家,预计达到5000家以上(约占全省84%),瞪羚企业新增69家。
——科技金融累计贷款28.3亿元,10家科技型企业成功上市和过会,其中5家已上市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38亿元,市值总额380亿元。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5.17%,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
★重点领域人才引育初具成效。
——建立“双招双引”联动机制,引进各类人才10.4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515人。
——遴选支持50个“西安英才计划”人才项目,新建院士工作站10家、博士后创新基地12家。
——培训所需人才36万人次。
——成立“西安人才服务银行”,保障88名人才子女择优入学,投用468套市级人才公寓,启动建设2.6万套人才保障房。
2021- 打造最优人才创新创业生态 引进各类人才10万人
★围绕打造丝路科创中心和内陆改革开放人才高地,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1450亿元,本地吸纳额350亿元以上,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以上,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以上。聚焦重点工作引才育才,引进各类人才10万人,其中高端人才400名、海外人才100名,培训“十项重点工作”所需人才30万人次,打造最优人才创新创业生态。
怎么做?
——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硬科技创新示范区,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建成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加快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实施支柱产业创新链建设工程,对接高校院所,实现技术突破。
——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000家;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速不低于7%;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围绕交大创新港等平台打造环大学科技创新经济带;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新增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高校院所5家;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新增复合型技术经理人100名以上。
——以重点工程、企业、项目为载体,出台总部企业人才引育专项政策,遴选100个“西安英才计划”人才项目;大力开展线上线下海外引才活动,吸引集聚全球人才;发放硕博人才奖和求职创业生活补贴,助推企业引进吸纳硕博青年人才。
——实施先进制造等七大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和“新锐西商”青年企业家扶持计划;创建5个市级特色技能专业、1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及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强金融人才培训,全年培训800人以上。
——健全人才发展闭环机制,建成西安人才综合服务港,实现人才工作综合展示及政策待遇“一站”服务;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服务科技企业650家以上,提供科技贷款30亿元,设立5亿元市级人才发展基金;成立西安人才集团,做强做大市场化人才机构。
文:记者文艳闫珅丨图:李明谢伟王健尚洪涛翟小雪丨审核:李明真陈颖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