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十二五”完美收官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启新征程

21.01.2016  11:55

      站在这新旧交替的节点上,回望、盘点“十二五”西安高新区交出的历史答卷,一串串令人欣慰的数据勾勒出加速发展的脉络,留给我们温暖的回忆: 
        三星电子闪存芯片项目、强生项目落户高新区,带动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上升到新水平; 
        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25%以上增长速度;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国家级高新区评价中,西安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分项指标排名第2位; 
        建设了全国高新区中规模最大的科技企业信用服务平台,征集了1.3万家科技企业信用信息;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205项审批服务事项中85%以上做到即来即办,打造了西部首家“零收费园区”; 
        正式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启打造“一都四区”之路…… 
        五年来,西安高新区只争朝夕,用跨越发展的成绩展示了高新人的智慧和力量。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严峻形势下,西安高新区始终把稳增长作为头等大事,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实现了逆势增长,为快速发展积蓄了更强劲的动力。 
        综合实力提升  蓄积发展动力 
        综合实力要看经济指标。五年来,西安高新区经济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25%以上增长速度。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均翻三番有余,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发展势头“步步高”。 
        据统计,2015年,预计全口径营业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2750亿元和295亿元,是2010年的3倍和3.2倍,年均增速分别为28.42%和25.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3亿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速为16.3%,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220亿美元,同比增长16.75%。 
        同时,西安高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断增强。2015年,预计高新区生产总值占陕西省和西安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8%和12.1%;实际利用外资额占陕西省和西安市的比重分别为36%和41%,引进内资占陕西省和西安市的比重分别为9.1%和26.7%;进出口总值分别占全省和西安市的68%和71.5%。
        西安高新区先后推行服务承诺、超时默认等六项服务制度,205项审批服务事项中85%以上做到即来即办,打造了西部首家“零收费园区”。2015年,又在行政零收费的基础上将现有的59项审批事项精简至33项,精简率达到44%,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的服务环境。 
        目前,西安高新区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开发开放战略高地,成为西安、陕西核心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在西部经济开发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着先锋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产业结构优化  特色优势凸显 
        “十二五”期间,西安高新区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优化服务、组织对接等举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四大优势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行业巨头纷纷加盟,推动产业升级飞跃。 
        据悉,2015年,高新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达到54%。四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865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35%,占高新区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5%。 
        电子信息业迅猛发展。2015年,预计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1990亿元,占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至23%,涌现出了三星电子、华为、中兴通讯、GE等一批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西安高新区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世界重要的智能手机产业基地,西安软件园成为全国重要的国家软件产业和软件出口双基地之一。 
        先进制造业快速提升。2015年,预计先进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2080亿元,占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至24%。新能源汽车领域走在全国前列,能源装备成为我国能源技术服务能力最强产业领域之一,3D打印产业化处于国内最前沿。 
        生物医药突破发展。2015年,预计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80亿元,占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比重10%,初步形成了化学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加工为主体,以天然药物和中药开发为特色,以医疗机械和设备研发生产为支撑,以新型药物和生物制品为增长点的优势主导产业。 
        现代服务业持续推进。2015年,预计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3800亿元,占园区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比重为43%,形成了以科技服务为主导,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和创意设计为特色的多元产业门类。科技服务业发展迅速,规模占园区服务业的比重超过40%。 
        招商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作用明显,“十二五”时期,西安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实际累计利用内资累计达60.26亿美元和2007.47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3倍和2.5倍。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17家,比2010年末增加了100家。一系列巨头的加盟,带动西安高新区相关产业实现规模升级、水平飞跃。 
        聚集创新要素  加速技术转化 
        “十二五”期间,西安高新区发挥磁石效应,强势聚集人才、资金、科技三大科技要素,相互融合,使得西安高新区的科技创新创业空前繁荣,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成为园区发展的强劲动力。 
        高端人才加速聚集。据悉,五年来西安高新区累计培育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1.8万人,累计新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1126人,已经成为西北地区人才集聚中心,全国重要的高层人才基地。2015年,预计高新区从业人员达到37.2万人,本科以上学历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为78.27%,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比重32.2%,均居全国高新区前列。 
        据统计,五年来西安高新区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创业人才30人;参与高新区创新创业的两院院士达到76名,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创业基地40个,博士后工作站数量在中西部高新区位列第一。 
        科技金融加速聚集。“十二五”期间,西安高新区的投融资环境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进一步聚集,各种融资服务手段推陈出新…… 
        截至2015年,西安高新区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全国性和区域性金融机构总部数量已达45家,聚集各类科技金融机构531家,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科技金融机构最密集的区域。 
        金融服务创新持续涌现,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纯信用贷款等科技信贷以及科技企业保险集合投保方案、“政银保”履约保证保险产品等科技保险产品得以开发并投入市场,以P2P、O2O、股权众筹等为主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相继开展,中小企业“融资难”逐渐成为历史。 
        “十二五”期间,高新区设立了50亿元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和1亿元风险补偿基金,构建全链条股权投资服务体系,聚集了国内外知名创投公司150余家。海内外上市挂牌企业64家,占陕西省的7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高新区建设了全国高新区中规模最大的科技企业信用服务平台,征集了1.3万家科技企业信用信息,依托信用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小额贷款互联网金融服务,将企业信用作为科技与金融的桥梁,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 
        在“十二五”期间,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极为活跃,持续聚集新的创新主体、创业孵化体系不断完善延伸、科技成果创新突出。 
        目前,西安高新区已经拥有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与技术中心200余个,其中国家级30多个;拥有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120个,其中世界500强研发机构48个;拥有科技孵化器25家,其中国家级13家。 
        高新区也成为陕西省、西安市科技创新的一张名片:预计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占全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0%以上;五年累计新增专利申请量130222件,占西安市专利申请量的65%,五年累计新增发明专利数超过3500件。 
        截至2015年底,该区累计新制定国际标准19项,国家标准370项。2015年,预计技术成果交易总额330亿元,约占西安市的49.2%。 
        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西安高新区于2015年8月25日成功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等之后,国务院批复的第9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在陕西省、西安市落地的又一个国家战略。 
        对此,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红专表示,高新区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都的总体目标,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

南水北调中线完成2021—2022年度调水目标
  记者1日从水利部了解到,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顺利完成2021—2022年度调水任务,调水92.陕西新闻
陕西农村公路建设成果丰硕
  近日,记者从2022年陕西省“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该省农村公路建设成果丰硕,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完善提升农村公路近10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陕西新闻
中国进一步深化婚俗改革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电 (记者 王祖敏)大操陕西新闻